起名知识

字义取名:名字的时代特点与起名问题

姓名用字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打上时代的烙印的。最初的名字是对个体的分辨、识别和称呼。无论个体怎样发展,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名字也如此,名字的社会烙印更明显。

上古时,人只有名而没有姓,那时对除自己部落以外的人群知道得不多,以为只有自己的部落,所以对本部落的人互相没有必要称姓,因此那时没有姓,而彼此只称呼名而已。

姓的出现,是对部落间交往的区别。这时的名字,不仅仅是对内称呼,还要参与对外交往。所以,名字前要加姓,这样就产生了姓名,即姓十名一姓名。

姓名正式出现后,多以两字为存在形式,即一个姓十一个名。这被称为单字名。也就是说,起到名字作用的只是一个字,另一个是姓。

单字名在汉代以前比较普遍,如孔丘、孟轲等。到了晋代,姓的后边开始出现两字,如李世民、白居易等。

这时期的双字名还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直到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字辈谱,这时双字名形成这样的局势:姓+字辈谱十名。

事实上,这时对起名字的人而言,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一个字,那就是字辈谱后边的那一个字。

除了这种文字形式的单双外,字义的时代特点也很明显。古人对福、禄、财、寿、仁、义、礼、信等很看重,所以男人名字中这些字用得较多。而女人多以花卉或柔美之字,如梅、菊、婉、娟、婷、娘、娥、娃等为名字。

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传入中国,很多基督教徒给孩子起过一些洋名,如约翰、大卫、玛丽之类的名。

新中国成立后,名字更是跟着时代走,什么建国、跃进、卫星、学军、改革,无不体现着时代的脉搏。这些名字多是双字,既不受字辈谱的束缚。

又很得心应手,是朴素的百姓信手拈来的名字。其实这种追风式的起名方式,不是这一时期才有的,在古代就有这种“风气”。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这时的人起名时喜欢大谈玄妙之论,在名字上喜欢用一些常用的字,以“之”命名最为常见,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街之等。这都是追求时尚的起名方式。另外在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什么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之类的名很多。据说,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字39人,佛字24人。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名字前出现了双姓的现象。这有别于复姓。复姓是一个姓,如司马。而双姓则是把俩姓重叠在一起,如赵孟淘,是这样一个名字。

字义取名:名字的时代特点与起名问题

名字的时代烙印既体现在字数、字义、字音上,还表现在字形上。

当你的名字在一堆名字中很快被别人挑出来,那就是达到了被分辨的目的。这里说的挑出来,包括对所有名字的浏览。当人家随便浏览名单时,你的名字被挑出的概率越高,说明越能让人分辨,这就是达到了好名字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识别。当你的名字引起别人注目了,见到它还应该感到亲切、熟识、新鲜,易于让人接近才行。

第三步是称呼。识别后,马上就能被发出音来,感觉这个名字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这就达到了称呼的目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的三步:一,我们发现了一个名字;二,这个名字熟识;三,马上能发出这个名字的音来。请看下边这个名字:

刘鲎芫。这个名字,如果在一堆名字中,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最先发现。这完成了第一步。但第二步就有困难了,因为有两个字不是我们常见的,尤其是第二个字。第三步,马上发出这个名字的音,但这不现实了,因为不知如何读呀。刘鲎芫(liúhòu yuá¡n)这三个字,要不是注音,后两个字不是很好识别的。

可见,马上引起别人注意,不等于用生僻字。下边,给大家讲讲关于用字问题。

字义。名字是应该有寓意的,它应包含着期望、寄托的意愿,表达着纪念、述说等特征。

所以,字义不可小视。有人追求字义时,往往喜欢避开常用字,用别人不用的字,又表达别人想表达的含义。如有人想让孩子聪明,给孩子起名叫刘伶铃。这几个字虽然不生僻,但含义也不深刻。是聪明的名声远播(铃声)吗?

字义应直白,不费解。同时,也要求含义深刻。比如说“安然”这个名字,给人一种处事平和,不追求虚华的感觉。所以,这个名字被好多人用着,包括被用于笔名,易于让人接受。

另外,字义方面还包括字义搭配。

字义搭配,既包括名字与姓的搭配,也包括字辈谱与名字的搭配。比如说姓庄,叫“庄熊”,这种搭配肯定不好,换一种词的类型。不用名词,尤其动物、植物名词不用。改成“庄严”、“庄众”、“庄佩龙”等,就有所好转。字的搭配是个复杂的过程,当我们选好名字的字义时,却不一定能与姓搭配好,如有人选了“国君”为名,如果姓王,叫王国君,听起来就有点像亡国君。

最后一点,也是我们说的最重要一点,名字要考虑阴阳、五行、八字,这是姓名学研究的重要一步。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取名技巧 字义取名 姓名预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