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知识

​“黄道”的概念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天人感应说”是何时出现的?

“黄道”的概念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

“黄道”概念出现之前,我国古人以赤道为坐标来观测天象。后来,人们在天文观测实践中发现,在日、月、五星的周围,有一群星星环绕着它们,日、月、五星在群星之间运行,人们就把这些星星定为黄道坐标。汉代的贾逵首次在浑天仪上加人了黄道环,制作出了“黄道铜仪”。

黄道上的星星被古人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由于它们很像日、月、五星的休息场所,故被命名为“二十八星宿”。古人再把它们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宫,每宫七个星宿,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灵兽的名字为四宫命名,用来分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取“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意思。古人利用它们来观测昼夜、寒暑的交替和阴阳的变化,并测定岁时和季节。

根据黄道,汉代出现了“择吉术”,即选择吉日的方法。古人给二十八宿赋予了吉凶的内容,成为人们选择吉日的重要依据。择吉术将黄道中的青龙、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匮六星宿称为六黄道,而黄道吉日就是这六星宿所在的日子。黄道的概念对风水的影响可见一斑。

“黄道”的概念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天人感应说”是何时出现的?

“相地”与“风水术”之间能完全画等号吗?

通常人们都把“相地术”和“风水术”画等号,因为在古代,“相地”就是观测地理风水。但是,我们认为在风水术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相地”就存在了,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各个方面,而风水术则主要适用于建造城池、住宅和墓葬。另外“相地”活动更注重科学依据,在方法上更为客观和严谨,实事求是,对人类改造环境起了很大作用,而后世的风水术则常常陷人迷信之中不能自拔因此,“相地”和“风水术”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但却不完全一样。

“天人感应说”是何时出现的?

“天人感应说”是汉武帝时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来的。他从儒家学说的立场出发,继承西周以来的天命观,结合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当时的科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目的论学说他认为,首先,天意决定万物和人事。他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就是说天是诸神的最高统帅,也是人类和万物的始祖。在他看来,从阴阳五行的秩序到自然界的变化,以至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无一不是天意的安排。

“黄道”的概念对风水有怎样的影响?“天人感应说”是何时出现的?

其次,天人相副。既然人是天所创造的,那么人自然在各个方面都与天类似,人就是天的副本这就叫做“人副天数”。整个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则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二者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结构特征完全一致,因此它们是同类的。因此,“同类相动”。人,特别是人间的统治者如果不行仁义,施行“虐政”,那就违反了天意,于是招致自然灾害,而灾害的出现就意味着天对人发出了“遗告”,如果人受到谴告仍不悔改,那么天就用怪异现象对人进行威吓,如果人受到威吓之后还是不能改正,那么人就会遭受“伤败”“殃咎”,作为统治者来说,也就是要遭到国家灭亡、政权垮台的下场。反之,如果统治者施行德政,那就是顺从天意,顺从天意就可以得到天的奖励,于是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目的论对《春秋》里记载的自然灾害和天象变化进行了歪曲神秘的解释,又把儒家学说和阴阳家的学说结合起来,为两汉时期流行的谶纬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一词最早在《易经》之中是如何解释的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易经》。《易经·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东汉思想家王充对此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煞气和形象有关系吗

风水学中习惯将一些事物附会出一些形状,并根据这些形状的吉凶来论这些事物的吉凶,如果这些事物为凶,即为煞气。例如,一条反向弯曲如弓的道路被称为反弓煞,锋利的屋角被称为刀煞,有很多分支的排水管被称为蜈蚣煞。之所以这些形象会成为煞气,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看到这些令人不舒服的事物时,容易在潜意识中产生联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即使风水很好的房屋,如果因布置形成了形象煞,也会影响风水。比如游泳池,如果是长方形的,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棺材,就犯了棺煞。如果池底的瓷砖正好被组成了十字形,就更加深了棺材的形象。化解形象煞的最好方法就是尽量避免看到这些不吉利的事物,如果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就最好不要制造出容易产生不好联想的事物。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风水 吉凶 煞气 黄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