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于建筑,在现代科技未出现以前,有风水比没有风水好
转到风水。风水之于建筑,在现代科技未出现以前,有风水比没有风水好。风水首先是一种控驭机制,甚至是一种宏观控驭机制。风水先生也有高下之别,犹如八卦,高者以之控取六合,低者不过卜问休。但即使穷乡僻壤的半瓢水风水先生,他也掌握了一方一地的、包括“阴宅”“阳宅”的“建筑法规”。没有风水先生的“保护”,木匠瓦匠们势必动辄得咎,寸步难行。
风水先生与泥木匠师之间,似乎从来“配合”,颇为“默契”。例如风水先生说,家宅要避“庙向”,或曰“子午向”一这是有学问、能唬人的“玄言”。换成普通说法,就是避开正南北。仅此一条,不知救了多少“博士”(湖北有些地方对掌木工的尊称)的身家性命,我们知道,要测准正南北多么困难,但要避开却易如反掌。周天360’,有 359°59'59"都古利,难道不是一种解放?再如旧时家家必要的天井,若要做成“四檐齐”一四面檐口同一标高,在木构上是困难的。这也是靠风水先生来解围。风水先生说:“四沟到堂,家破人亡!”这足以吓退向木工提无理要求的地主老财,风水先生们承提了建筑这一伟大行业一切吉凶祸福的责任,才能使我们的泥木同行脱身去搞“单纯技术观点”。风水先生捣鬼,每能一棰定音。他们不仅经常为建筑界的前辈老同行排难解纷(当然也制造麻烦,但那是职业道德问题),而且客观上促成了我们古代聚落面貌的和谐性。幸亏风水先生们本事大多有限,搞不出什么“多样化”来,于是势必干篇一律,乃得出现某种和谐,甚至帮助中国建筑形成“风格"。当代学者有言:“风格寓于千篇一律之中”,我就我所能理解的方面和深度,服唐此一学说。至于风水在这一学说中“分一杯夔”,则属我姑妄言之。
堪舆家这一行在《史记》中已经出现,与中国的历史同样古老,师徒相承,传受有绪。即使说不上什么“学术交流”,他们至少也曾以并不雅观的方式“交流”过,例如同行相妒,“打”了再“相识”。所以在中国,早已形成了堪舆家的网络。他们有堪舆家的共同语言,正如中医有一套共同语言一样,也就是各有各的Terminology。堪舆家是中国“匠学”的“上层建筑”之一部分。中国各地的泥木匠师,活动半径每每有限,通过风水先生的活动,似乎也曾为泥木匠师们提供“横向联系”渠道。所以中国建筑,自南到北自东祖西,有某些共性,或者说匀质性,风水先生大概也起了些作用。象中国这样广大地域内出现相当程度的文化共性或匀质性,是吉是凶?这是大题目。说小一点,在中国建筑领域内出现风格一致或千篇一律,是好是坏?仍然是大题目,一言难尽。但我们至少可以说,这不容易;没有某种宏观控驭机制办不到。在风水术中潜藏的宏观控驭机制,可能原始、粗糙,甚至野蛮,但它毕竟比更原始、更粗糙、更野蛮的无序要强。它进人了有序状态,这是一步颇不简单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