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聚落遗址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择居最初就具备对地形边缘的倾向
从古聚落遗址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择居最初就具备对地形边缘的倾向。所谓边缘性地域就是具有不同地势地貌特征地区的交界处。
以考古学角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划分中也可看到始终是以边缘性为发展依托,反映了人类在原始时代与自然界相依存的密切关系。边缘性体现在山林交界、山水交界、平原与河谷交界。由于对丰富自然资源的仰赖,古人所选择的活动范围都是两种地貌特征都易于到达的交界区域。
在狼山地区岩画可以看到,绘制内容不仅包括原始山民的狩猎也包括游牧涉猎场景。这说明在边缘性区域活动范围内,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性,也就具备更丰富的资源形式。随着农业发展,人口推进,聚落选址逐渐远离山地向平原发展,但仍具有沿水脉而居的倾向。可以看出早期人类择居区域是具有边缘性结构特征的。
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也有此现象。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两个大的区域,一个在黄土高原东部及东南部边缘与黄淮平原相交界的过渡地带,被称作裴李岗文化;一个在黄土高原腹心地区的渭河流域,被称作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多集中在台地,整个聚落群成散点状分布;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在河流较高阶地上,整个聚落群成线状分布;龙山文化遗址在靠近河流的较低阶地上向远离河流的地带发展,从而使整个聚落群成团状分布'。可以看到,早期生存环境多选择在地貌交界处,具有边缘性地形特征。
边缘性地带由于地貌变化而生物资源更为丰富,同时边缘性地域一般具有地势高差的特征,所以具有较显著的地域标识性。这种地域也为早期人类认识自然带来了更广阔的视角,并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动态变化意识,以及风水中对气动的认识。所以风水模式的边缘性偏好是十分明显的。山水聚合的地方是生气凝融的地点,在这些地方选址立城才能够乘生气而最优发展。从地形学上分析,山水交合、生气出露的地点,都是地形转折的过渡地带,在风水的引导下,古代城市的选址大多位于山地边缘或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之滨。正如《管子·乘马》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从地形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城市的区域布局,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都位于从山地向平原、丘陵岗地向平原或平原临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边缘过渡带上,城市的选址更倾向于单一地形的边缘地区。风水选址的边缘偏好与择中观形成内在互补。择中观指的是城市作为中心的影响范围。风水的边缘偏好则是对地形而言,指的是城市对单一地形的边缘、地形转折地带的偏好。风水也强调“居中”,点穴就是居中的表现,但它是由龙、砂、水、明堂组成的风水格局之“中”,城市所居穴中正是山水交汇阴阳合力之“中”而非指地形几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