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适宜的气候以促进生存,则是早期先民营建择居最为关注的
人类生存的温度、湿度需求是一定的,同时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素包括湿度、温度、辐射、气流及降水。只有对这些因素实施有效控制,使它们之间建立与人体的某种平衡,才能让人更加舒适。所以如何避免极端气候带来的伤害与不便,如何利用适宜的气候以促进生存,则是早期先民营建择居最为关注的。
中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多样,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南北温差悬殊。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基本特点,但是地球表面不是匀质的,尤其在中国这样地势地貌多样的国家,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都影响气候尤其是高纬度地区就更为突出。所以古人对气候的认识不仅是大范围总体气候规律,也包括在自然地貌特征基础上的区域范围小气候知识。
由于温度的规律性变化,古人基于生理的需求在择居上有所定式。首先来自太阳的光与热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身处带有自西向东自转特性的地球北半球,必然与太阳存在两种关系。首先是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从而划分出白天与黑夜,并形成白天与黑夜的显著温差。所以仟何民族都很自然地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人类的活动总体方式也是以太阳为准绳的。对于太阳崇拜已有学者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东向西逐渐受到太阳普照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从早期聚落环境范围内主体建筑的所在区域就可以看出坐西朝东的特征。这里的坐西朝东,指的是在聚落整体范围内,主体建筑一般集中在西方。可猜测,也许坐西朝东反映了朝着日出方向,可以看到整个辖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同时太阳西方垂太阳朝向的地方对于古人是未知的,由于向往太阳永远的普照所以西方是可以更接近于期望的地方,《山海经》中夸父逐日也应与此相关。同时据研究,西落时太阳光穿过大气的红外线更多,而红外线则是更利于生物生长的光线,最直观的反应就是植物的长势更好。所以早期择居坐西朝东应该是与太阳相关的。西方是尊贵的,所以风水中有“西益宅”的说法,但同时又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西方是神尊贵的位置所以一般人是不能居住的,后期则更演化为西方是社稷的方向,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是生存根本,是上天赐予的权利。所以就有了“西不宜宅”的说法,以阻止人们往西方迁居。可以看出虽然结果迴异,但其根源却是一致的。风水中有很多看似相矛盾的结论,但实际上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也反映了风水中阴阳相对互生的原理。
与太阳存在的另外一种关系是中国处于北半球。太阳始终处在南向,光芒与热量来于南向,这从南为乾,为老阳,也就是至阳也可以看到“太阳”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古人营建居所时也多朝向南方,以吸纳更多的阳光。又因中国山系水系主体成东西走向,其环境多形成背山面水之势,所以后期风水营建逐渐坐北朝南。建筑主体也逐渐从西移到了北向,形成了今天看到的中国建筑基本南北方向的范式。
我国主体气候特征就是有规律的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温度渐变,并形成了鲜明的四季特征。同时冬季寒冷气流从西北向而来,夏季暖湿气流从东南向面来所以对于环境的选择也是尽量避免西北寒风,吸纳东南暖风。但任何有利因素都有可能转变为不利因素。大陆季风气候在给我国带来丰富优越气候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气象灾害。对于多变的环境,也就形成了顺应自然,依据自然规律处事的核心思想。正是由于中国自然环境丰富多变而又富于规律,才促使了古人对预测未来的期望。而预测的基础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库建立,也就是对过往经验的记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