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经历了平等氏族社会即部落社会阶段之后,逐渐进人了不平等氏族社会阶段
早期氏族关系在初期阶段一直处于平等状态,但随着人口增长,聚落数量增加,物质资源的丰富,人类在经历了平等氏族社会即部落社会阶段之后,逐渐进人了不平等氏族社会阶段,即酋邦社会阶段。该时期呈现出聚落规模、人口与经济实力差距逐渐加大的趋势。聚落营建中,出现了若干小聚落围绕着一个较强大的聚落的布局形态,以强势聚落为核心的聚落群出现。社会关系中的中心权力性更为明晰。
“中”的概念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已加人了社会意义。如灵宝铸鼎原上沿沙河河谷分布的一个聚落群,其聚落形态就是以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西坡遗址为中心的,共包括17处仰韶时期的遗址,在西坡之下,也有两处中型聚落遗址,分别为10万平方米和12万平方米,其余皆是不足10万平方米的小型聚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坡聚落在这个聚落群中所具有的领导地位。一些中心聚落内部发现的大型建筑也能说明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核心区域所对应的政治与宗教领导作用。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位于渭水上游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也是该区城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建有像F901、F411这样大型的行政、议事和宗教建筑。大地湾F901(见图2-15),包括前坪,总面积达420平方米左右。可以确定具有墙及屋顶的建筑面积达 290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之前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一座建筑。该房子的工艺处理也十分讲究,并由前堂(即图中所标记的“主室”)、后室和东西厢房组成。前堂除中门外,还开有东、西两侧门。中门十分讲究,设有方形门垛。进正门设一直径为2.61~2.67米的巨大灶台,灶台后有东西对称的外径约90厘米的巨大的圆形顶梁柱,稍后于东、西壁各开一侧门,四周有扶墙柱。室内大柱和扶墙柱均用草泥包裹,表面抹以砂姜石末和细泥等调成的灰浆。这样的建筑形制明显初具历代宫殿的格局。是为首领议事、氏族仪式、行政兼居住所服务。聚落空间性质划分开始初具规模。这对后期“风水”核心轴线营建以及前朝后寝、明堂开阔、左祖右社的建制都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聚落不仅仅开始出现规模、权力的差异,同时聚落选址上也开始发生变化。例如,山东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及其以前,聚落始终建立在两个环山地带,即山东内陆的环泰沂山地带和半岛的环胶东丘陵地带,离山一般都未超出20公里,远山平原基本上荒无人烟。而从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5700年)开始,聚落便快速向远山平原扩展,至晚期已遍及鲁西北地区以外的山东全境'。社会形态的改变伴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先人逐渐从山缘地带向山间平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