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在中国古代,《易》道首先和最多的是被哲学家援引,去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道的广泛援引

《易传》认为,易“弥纶天地之道”,所以在中国古代,它首先和最多的是被哲学家援引,去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汉代的卦气说,乃是一种哲学学说,不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理论,它是通过天道来明人事。它的基础,一是当时的气象理论,其特点是讲阳阳消长;一是卦交象,用于描绘阳阳的消长。在卦气说的影响下,扬雄创造了“太玄”体系。太玄体系的现实基础也是明阳二气的消长。他另创了一套符号系统和占卜方式。虽是独创,但显然是受《周易》的影响。

魏晋时代,《周易》,实际是当时的易学,成了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程颐的《程氏易传》,又是理学的重要著作。同时邵雍的哲学体系,则被人称为新易学。张载的全部哲学,,王夫之说:“无非易也。”就是说,都在闻发《周易》的道理。

周敦颐则明确说明,太极图及图说,阐发的都是易道中最根本的道理。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不仅作了《周易外传》,而且作了《周易内传》,这都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

在中国古代,《易》道首先和最多的是被哲学家援引,去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特殊密切。以致哲学家的著作,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讲政治。在对待《周易》的态度上,往往明是解《易》,暗中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程颐解“黄裳,元吉”,就是闻发自己的政洽思想。

这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形式,借着讲易理,为当前政治服务。还有一些政治家,直接借易理向皇帝进谏。如唐代后期著名政治家陆贽,在危难之际,用易理劝说唐德宗要虚心纳谏。他说,《易》乾下坤上日泰,坤下乾上日否,损上益下是益卦,损下益上是损卦。天在下而地在上,与它们本来的地位是相反的,所以说它是泰,就是由于上下交通。君上豆下是对的,但却说它是否,因为上下不交通。君上能约束自己,宽以待人,人必定拥护君上,这样才有益。反之,若蔑视别人而任意安为,下面一定离心离德,甚至发生叛乱,这就要受到损害。我们在这些话里,可看到陆贽的苦口婆心。若单讲后面的道理,唐德宗更加不以为然,所以只好援引易理,唐德宗可能还听进一二。

维系古代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伦理。《易传》把人间的等级尊卑和天在上、地在下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永恒秩序,为现固当时的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易传》中“积善”“积恶”的说法,由于放当作善恶报应说教,对中国古代的伦理教育发挥着重大作用。《易传》中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经常被宋明理学家引用,作为他们探究人性的经典依据。而人性问题,又是伦理学说的基础。

《周易》看到了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以及普遍存在的斗争。但《周易》给自己规定的使命是维护现存制度,所以它重视和谐,认为高度和谐的太和状态才是天地之间最合理的状态。这样,和,或说太和,成为古代伦理观的归宿。

《周易》不是道教的经典,但道教学者很早就引用《周易》去说明自己的教义。

在中国古代,《易》道首先和最多的是被哲学家援引,去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自朱代开始,道教学者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中,更是大量地引用《周易》,引用秦汉以后或宋明时期的易学成果。明代修《道藏》,把一些易学成果,如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如张理的《大易象数钩深图》等,整本整本地收人《道藏》。许多道教学者不仅精通易理,而且精通全部儒经。有的道士,甚至被皇帝聘去以儒学教授太子。这是由于朱代以后,需道二家合流、特别是在思想上合流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孔子、荀子等先进思想家已明确表示不必占卜,甚至反对用《周易》去进行占卜。但秦汉以后,《周易》的占卜功能仍然存在。国家设有专门的古卜官,甚至各州县都有专职占卜官员。朱代的数学教育中,占卜是必修课。

因此,古卜活动,首先是在国家政权系统中进行的。只是古卜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它已无法取得殿周之际那样崇高的地位了。

易学和自然科学,最近成为一个专门的问题。

和其他领城一样,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也往往援引《周易》或以前的易学成果。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自幼接受的就是儒家教育。儒经中,《周易》又专讲天道。因此,在处理科学问题时,援引《周易》,可说是必然的事,就像思想家们也往往借《周易》来闻发自己的哲学、政治伦理主张一样。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周易外传 易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