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安养生息”、损上益下政策的明太祖朱元璋 “以足民为首务”的清圣祖玄烨
奉行“安养生息”、损上益下政策的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 1368 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皇宫奉天大殿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建元洪武。即位初,天下府州县官来朝,朱元璋谕诚群豆:“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惟廉者能约已而利人,勉之!”(《明史• 太祖本纪》)他一方面鼓励屯垦,劝务农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实行损上益下,轻徭薄赋的政策养民、裕民:朱元璋统一中国之前,每得一地,就发粟娠济,安抚百姓。“至若赋税蠲免,有恩蠲,有灾蠲。”(《明史•食货志》卷二)恩蠲,指由于战乱致灾,皇帝批准免收租赋;灾蠲,指由于自然灾害而例行之免收租赋。洪武元年,朱元璋发布训令:“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岁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凡岁灾,尽蠲二税,且贷以米。”(同上)“令天下各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汆谷收贮,以备娠。”(《万历令典》卷二十二)在位三十一年,用于救济米百万余石,布钞数万计,蠲免租赋不可计。洪武十年,荆、嶄水灾,朱元璋派户部主事赵乾去主持赈济,乾迁延半年,朱元璋怒而杀之。青州旱蝗交加,主管官吏没及时上报,朱元璋将其逮捕治罪。此后发布命令,今后出现灾情,主管官员不上报,准许百姓投诉,要对失职者严厉处罚。
孝感发生饥馑,当地官员派人到京城要求开预备仓赈货,朱元璋令来人速回操办,并且指示户部:“白今凡岁饥,先发仓庾以货,然后闻。”除经常蠲免租赋外,朱元璋还制定了比较合理的赋税制度:“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工”,“额外科一钱,役一夫者,罪流徙。”…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又令户部:“是者奸臣聚敛,税及纤悉,朕甚耻焉。自今车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以上引语见《明史•食货志》卷二、五)
朱元璋比较爱惜民力,他说:“凡有兴作,不得己者,暂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罢之。”(《明史•太祖本纪》)修建南京皇宫,只求坚固朴实,不要过分华丽,不建亭台楼阁。济南、莱州、青州三府每年动用 2600 多户开采铅矿,他下令停工,说“为物劳民,不是善政。”(同上)朱元璋严格控制宫廷用度,生活较为俭朴。明初,“上供简省,都县 贡香米、人参、葡萄酒,太祖以为劳民,却之。”(《明史•食货志》卷六)朝廷饮用之“龙团茶”,此茶“采而碾之,压以银板”,工艺复东,“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明史•太祖本纪》)他命太监在皇宫空地种菜,以节约开支。洪武二十八年下令“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国之用。”“洪武时,宫禁中市物,视时估率加十钱,其损上益下如此。”(《明史•食货志》卷六)
“以足民为首务”的清圣祖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他饱读诗书而尤爱易学,常与理学家李光地谈易至深夜。他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认为“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康熙政要》)
玄烨把蠲免田赋和丁银作为与民休养生息的重要措施,他说:“从来政治之道,裕民为先,故必蠲免田赋,时加露泽。”(《清史稿•圣祖本纪》)他在位时,平均每年因灾蠲免七十多个州县;出巡经过之地例行蠲免,称为“恩蠲”,对受战争影响较大的地区,也实行恩蠲。平定三落和统一台湾后,国内经济好转,国库逐步充裕,蠲免的次数和数额就更多了。常有预先宣布蠲免几个省全年钱粮之事。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宣布蠲免山东、河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六省明年的田赋和浙江省后年的田赋。从康熙五十年到五十二年,共蠲免地丁银三千八百零六万四千余两。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蠲免总数超过了一亿五千万两银。清人王庆云说,康熙帝动辄蠲免数千百万,“上培国脉,下恤民依,岂唐朱以来所可同年而语者哉?”(《石渠余记》)
在大行蠲免的同时,玄烨对“宫中费用,从来力崇节约”(《清圣祖圣训》)。明末宫中每年用木炭 2600 万斤,康熙时只用 700 万斤。他对政府部门费用也严加管理,规定户部工部所用钱粮要“十日一次奏闻”。康熙四十九年下令:“理藩院向来每年赏赐供应外藩宾客,用银八十万两,今裁浮费,一年只需八万两。”“工部及光禄寺,每年动用钱粮数十余万,今俱节省,减至数万。”(同上)厉行节约也是国库充盈的一个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讲:“蠲租乃古今第一仁政,穷谷荒阳,皆沾实惠。然非宫廷力崇节约,不能行此。”这也道出了“损上”与“益下”的并证关系。
以上我们运用较多的史料阐述了“损上益下,民说无疆”的治国方略对历代统治者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和深刻影响。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一治国方略是“子之为取”(《管子 •牧民》)统治策略的再现,其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最终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加上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