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

究竟什么是“鬼”?《左传·昭公七年》是这样说的

中国传统里,提到非人的异物,一般不脱离八个字,即:神、鬼、妖、佛、道、魔、仙、怪。这其中,“神佛道仙”往往都是正义的,善的,帮助人的;而“妖魔鬼怪”则是非正义的,恶的,害人的。鬼,在人们心目中,是首当其冲的邪祟。

如今,网络资讯发达,专门的灵异恐怖网站层出不穷,网络文学中更是波涛汹涌,惊悚诡异之文盛行,描绘了许多诸如“吊死鬼”、“冤死鬼"、“吸血鬼”等形象,这一切更加剧了“鬼”这一形态在人们心目中的恶劣形象。

事实上,鬼分善恶。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鬼并不全都是坏的、恶的。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即墨子),在其《明鬼》篇中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鬼是真实存在的。墨子认为鬼是必然有的,而且它具有惩恶扬善的超凡神力,是一种正义的化身,它的赏善罚恶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在墨子心中,鬼就是一种“善鬼”。在笔者看来,墨子所言的鬼已经和后世的神仙、菩萨几乎是一样的了。这种善鬼之说的流传演变,在后来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到达了顶峰,《婴宁》、《小倩》都是其中的千古名篇。在我们当今的日常用语里,含鬼的词汇里也有褒义的,例如毛主席就喜欢喊聪明可爱的年轻小战士为“小鬼”。此外,还有如“机灵鬼”、“淘气鬼”之类的善意词汇。

究竟什么是“鬼”?《左传·昭公七年》是这样说的

善鬼之外就是恶鬼了。

《左传·昭公七年》里记载一事:“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齐、燕平之月,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大意就是说,驷带、公孙段等人帮助子皙杀了伯有,伯有因为冤死而变成了厉鬼,遂在夜晚作祟报仇,杀了驷带等人。伯有死后变成的这种鬼,就是恶鬼、厉鬼,是害人的、对人有敌意的鬼。不过,上述故事也说明,这种鬼生前应是冤死或寿数不到不该死的。而且,它们害的人都是特定的,并不任意祸害无辜,即“鬼有所归”。

所以俗语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至于鬼的产生原因,《左传》中有论述:“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曰:‘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这种表述就说明古人是确信有鬼的,并把鬼的产生和“魂魄”理论结合了起来。魂魄,是“魂”和“魄"两者的合称。传统中有“三魂七魄”之说,元曲戏剧大师关汉卿的著名散曲《一枝花·不伏老》里就有“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之语。所谓“三魂”,即胎光、爽灵、幽精;所谓“七魄”,即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鼻肺。魂和魄是有区别的。“魂"大略是指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魄"大略是指人形体层面上的东西。《礼记·效特性》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按照这种理论,人死亡以后,“魄”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魂”则可以不灭,转化为“鬼”,所以我们有时也把鬼叫做“鬼魂",而非“鬼魄”。说到这里,究竟什么是鬼呢?《周礼》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用现代的解释来说:鬼,即我国传统里认为的人死后存在的一种形态,通常和“魂”相关。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怪力乱神 鬼神之说 何为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