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病灾

见诸生活中的吉祥预兆:习俗上吉祥的寓意

俗(习俗)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各地之间很少沟通,加之诸侯国的封建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分割成数以百计的郡国,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隔绝,因而在文化上带有封闭性。方言、乡音差距很大,风俗、习惯也不相同。正因为“百里不同俗”,才有了“人国问俗”的成语。

战国时的名辩学家尹文,讲过一个故事。说是郑国人谓玉未琢者叫“璞”,但周朝人谓鼠未腊(风干)者为璜。周朝人抱着璞去卖,看到郑国的玉器商人,问他想买璞吗?商人回答说:想买。周朝人便将璞取出,结果是一只死老鼠。(《尹文子·大道下》)这就是所谓“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为之实名”。(《荀子·正名》)方言中的名称,在一个地方是行得通的,但若换到别处,可就不一样了。在山东北部。过去如有生人问路,不能称人“大哥”,必须说“请问二哥”;否则,被问者不予理睬,甚至会骂你不懂礼貌。因为,在这一带称武松是二哥,谁也不愿意当“大哥”武大郎。

见诸生活中的吉祥预兆:习俗上吉祥的寓意

我们在胶东考察民艺和民俗。到莱州朱桥镇赶集。这里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中心地带,齐桓公时任命管仲为卿,尊称“仲父”,进行改革,提倡侈靡消费,使齐国成为春秋时的第一霸主。朱桥镇的集市很大,早晨已是车水马龙。在一家大篷下吃早餐,有羊肉汤泡杠子头(戗面火烧)。这里的油条叫“油炸面鱼”,是将面团放进鱼模中印成鱼形之后再投进油锅,制作过程比别处一般的油条要复杂一些。鱼形的油条经油炸面膨胀,变成一条金黄色的大胖鱼。我问炸油条的师傅,为什么要把油条做成鱼的样子?他说:俺这里不叫油条,就叫“面鱼”,炸面鱼当然要鱼的样子。停了一会,他又补充一句说:"吃鱼就是希望年年有余(鱼),一大早就讨个吉利。”我会心地笑了一下,边吃边想:2500年前的管仲为了搞活经济。提倡高消费,向齐桓公提出:“尝至味面,罢至乐面;雕卵然后瀹之,雕僚然后爨之。”(《管子·侈靡篇》)-一意思是说:提倡吃最好吃的食物(至味),听最好听的音乐(至乐);把鸡蛋画上精美的图案

之后再煮食(瀹之),将木柴(橑)雕刻上复杂的花纹之后再焚烧(爨之)。使“富者靡之,贫者为之”,让有钱的人奢侈花费,使贫穷的人扩大就业,有工作做。尤其是对于画卵雕橑,原以为这是夸饰之词,没想到在面鱼上找到了注释。可见2500年的风习未改,至少还能看到痕迹。

在朱桥镇附近的尚家村,有一家姓彭的人家,三代妇女都做面型。我们去时满屋热气腾腾,正有一锅“白穗子”出笼,整整齐齐的白穗子摆在用高梁秆傲成的盖垫上。那“白穗子”白白胖胖,略带长圆,两头冒出锥形;在圆体上涂得红红绿绿,有的在上面写了一个“寿”字。这是一个什么造型呢?它又表现了什么意义呢?盘腿坐在炕上的薛老太太顺手拿了一个,掰成两半,边将一半递给我边笑着说:"您尝尝,蛮好吃的,吃了长寿。”实际上,不过是普通的馒头,只是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经询问才知道那形象是一个线团。旧时的妇女纺棉花,要将棉线收拢在一条木制的线轴上,缠满的线轴成为一个白色的线团,两头露出尖尖的线轴,叫做“白穗子”。借百穗之音读为"百岁”,不就赋予祝寿的内涵了吗?所以“白穗子”也称“百岁子”或“百岁”。

据说在胶东一带,为老人祝寿的寿宴上,其主食必须是“百岁”。有趣的是,那天午间我们在一家农村小馆用餐,饭店的招牌上也用大字写着:定做百岁。可见是很普遍的。但我们访问的彭家三代,并非以此为生,她们的“绝活”是用面粉做成各种人物、鸟兽和花果。她们所做的,不同于造形逼真的“江米人”,多是夸张简练、色彩明快。如若人家为老人祝寿,就要作一台“八仙庆寿”或是“麻姑献寿”,也有做王母娘娘“皤桃大会”的,当然也少不了孙悟空。东方朔也是山东人,在胶东之北的惠民。"东方朔偷桃”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的。有趣的是,这种面塑有吃的、有看的;一件件的吉祥人物、祥禽瑞兽和奇花异草,高不过十几厘米,背后都用一根竹签支撑着;陈列时可以插在底盘上或是假山上,气氛非常热烈,成为吉祥文化的一种大组合。

一般来说,习俗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根源,多是属于精神的范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于自己的习俗视为自然,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所举,不过是千千万万习俗之一二。其所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讨吉利,保平安,在精神上以补现实的不足。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习俗 吉祥寓意 吉祥预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