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课堂

“易”一是个象形文字,即“易”字是由“日”“月”合形而得,义在反映阴阳之道

《周易》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展示了天下事物的变的特征,它能占变,这是(系辞》明确展示了的思想。作为特征,显然是与以前的筮占体系相比较而言的。《连山》,《归藏》占彖,即占爻象不变动的情况,换言之,即不能像《周易》那样拟写事物的流动变化,不能占变爻。显然,“占彖"与"占变"是从三大体系的筮占特征角度提出的,它们反映着各自体系的义理特征。这样,我们再来分析儒家“易”字的“三义"之说就会发现,“变易”思想不能与《连山》、《归藏》两大体系的特征一致,而只能与《周易》的“占变”特征一致。因此,“易一名而三义”之说只能是后来儒家阐发《周易》思想时得出的说法,“三义”不可能是“易”字原本固有的含义,因为《周礼》中“易”已是三个筮占体系的共名,是包含《连山》.《归藏》在内的。

“易”作为三个筮占体系的共名,就文献史料上看,最早见于《周礼》。但它似乎不是来自后人对《周易》的简称以及对这种简称的沿用,而是出自对筮占一术的本质内容的概括。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易”字是这样注解的:“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羊益切)。"许慎实际给出了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动物,即蜥易,蝘蜓,守宫。一是个象形文字,即“易”字是由“日”“月”合形而得,义在反映阴阳之道。显然,第一种含义与筮占难以联系上,第二种含义则与筮占义理极相吻合。关于"易"字是象形字的思想在《易纬·乾坤凿度》中也有记载:

易名本有四义:本日月相衔(日往月来,古日下有月为易);又易者(生万物不难,故易准天地也);又易(变易不定,轮转,交易阴阳,是为交易,阴交于阳,阳交于阴,周圆反复,若圜不息。圣人之道,唯易无穷,神智通冥昧);易定(不更改,天地名、君臣位,父子上下宜)。

引文括号内文字是注释。这段话中提出“易”名有“四义”:日月交相往来;简易;变易;不易。而四义之中,“日月相衔”为本义,最古。注释说,在古时日下有月为“易”字。所以“易"是象形字,本义为日月交相往来。这个“四义”说法实际包括了儒家“三义”说,但它把儒家“三义"置于"日月相衔”一义之后,明确地作了本末区分,确认“易”字本是象形字,指日月交相往来。《乾坤凿度》记载的这个思想无疑与《说文解字》所述一致。

从文献上看,从周至汉的学者对先秦《易》占体系是以阴阳之道为基础创立起来的思想并不陌生。八卦作为先秦三大筮占体系的骨架和基本内容是伏羲观象所作,伏羲作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所观“法象"主要是哪些事物呢?是“天地、日月、四时”。《系辞》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地、日月、四时"作为最为明显的法象,它们所反映的就是阴阳之道。《周易·说卦》更是明确地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卦既是依据阴阳而立,卦中所含的思想无疑是依据阴阳之道而来。可知,《易传》的一些作者都很明确八卦创立的思想源泉是阴阳之道。东汉郑玄曾说:“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郑玄就明确地说殷商的筮书《归藏》为阴阳之书。可以看出,即便是汉代这个大尊儒术的时期,《易》作为阴阳之书的思想在当时仍然流传。

“易”一是个象形文字,即“易”字是由“日”“月”合形而得,义在反映阴阳之道

事实上,演卦方法也是以阴阳之道为据创立起来的。《系辞》在叙述《周易》筮法时说:“四营成易”,所谓“四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步操作形式,拟写着“天地(阴阳)分判,万物生成、四时运行、置闰成岁"四个内容。就“四营成易”的字面含义而论,是“经过四步操作就演示出易来",因而“易”是指“四营”反映的内容。“四营”表达的是从天地分判产生阴阳(“分二”)开始,到万物产生(“挂一”)、四时周转(“揲四”)、置闰成岁(“归奇”)这一过程,其中的"挂一”象征万物都是阴阳所生。因此,“四营”实际上反映的是先民眼中天地万物产生运作的基本程式,即天地之道,《易》在先民那里因而被认作是揭示了天地之道的理论。在《易》中,万物都是由天地(两仪)生成,包括日月(按,太极是后来出现的概念)。当日月被认作天地的代表取代天地而成为两仪仪象时,天地之道在《易》中也就表现为日月之道,即后来的阴阳之道。因而,阴阳之道就是“易”。《系辞》的“四营成易”这个记叙表明,“易”字的基本内涵就是指“四营”所表达的天地之道,就是指阴阳之道。

就演卦方法而言,“四营成易”实际上是三《易》筮法操作(即演卦操作)中共同的基本的内容(详参第一章),因而,筮法操作的本质也是拟写阴阳之道。因此,从八卦的创立到筮法的创立都是以阴阳之道为据。

先秦筮占之学以阴阳之道为据的这一本质内容与许慎记载的“易"为象形字的思想完全相合,因而作为筮占之学的名称的“易”字,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日月为易,象阴阳”这一思想。

“易"字的这种含义虽然与孔门的“三义”之说大相径庭,但却与先秦筮占之学的义理深相契合。可以看出,这个"易”字是从筮占创立依据的角度对筮占方法所作的称谓,是对筮占方法的本质内容的概括。因此,它当然地涵盖着三个体系。故而《周礼》有“三《易》”之说。那么,具有这种含义的“易”字是什么时候引入筮占之学中的呢?就文献上看,《周礼》之先还未曾见到这种用法,但周代以前的典籍本来就极少保存,因而未曾见到这种用法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从“四营成易”这个筮法思想看,它认为筮法经过“四营”操作就已演示出“易”。这个思想极其古老,因为它显然不能与《周易》筮法通过"三变成爻、十八变成卦”(即三次"四营”才能确立一爻之象,十八次“四营”才能确立一卦)来展示"易"道的思想一致。作为《周易》阐述筮法原理时记载的一句话,它实际上是对以前的筮法思想的继承。从“四营成易"所反映的日月运行规律来看,它反映的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因而它实际上讲的是夏代《连山易》的筮法(详参第一章)。据此可以推知,"易"代表日月运行之道的思想在《连山易》创立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四营成易”的操作步骤本质上与八卦生成的步骤(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同一性,“四营”就是八卦生成理论的操作性表达(详参第一章)。从这一点来看,八卦创立之时,“易”代表日月之道的思想就可能存在了。这个结论无疑与“易"是象形字的思想能一致。从造字本义来看,“易"是为了反映日月之道而被创立出来的,换言之,人们在要表达日月运行的思想理论时,“易"字被创造了出来,因而“易"字必然产生得很早,它的历史极为悠久。

“易”一是个象形文字,即“易”字是由“日”“月”合形而得,义在反映阴阳之道

但就理论的发展而论,只有到天地之道的观念被阴阳之道的观念取代了时,筮占体系才会以“易”为名称。在筮占体系中,天地之道发展为阴阳之道究竟出现于什么时候则是目前较难确定的事,而这一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客观存在过的事实,《系辞》中并存的"天、地”观念与“阴、阳”观念就是对这一过程确曾存在的证明。就“四营成易”这一说法来看,这个过程应该发生得很早,不应晚于《连山》筮法仍在行用的时代。总之,“易”作为阴阳之道的代名,这一用法产生得相当早,不会是晚到周代才出现,因而它成为先奉三大筮占体系的共名是极合逻辑的事,而“连山”,“归藏"、“周易”应是《易》发展到各个不同阶段的名称。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象形文字 阴阳之道 易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