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专题

礼貌是一种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礼貌文明是外表的,体现一种内在的素养和心态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所谓“辟草味而致文明”,它与文化同步,只有文化发达繁荣了,文明的程度才能升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但两者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会有这种情况。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需要具体分析。

文明与野蛮是相对立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此有一个大体的分界,即在不同的地区,什么时候出现了文字、城市和人们的交往开始频繁时,也就进入了“文明期”。这里使用的“文明”一词是相对而言的。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文明逐渐升高,只是程度差别。所谓“高度文明”,也只是比较而言,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中国古代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被公认为文明程度较高呢?是与儒家所推行的“礼治”有关。它的侧重点是在人文方面,虽然礼在政治上的作用不能代替经济、科技、军事,但在人的仪表上和交往的关系上,却塑造了一个礼貌文明的外壳。表现在文化上,则是道德修养、待人接物和最美好的祝愿。俗说:“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读一读各地的地方志,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一些带格言性的成语,其内容多是自我修养和立身处世的经验。举例说:

百事孝当先。

一来一往,是礼之常。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隔蓠人。

敬禾得谷,敬字得禄,敬老得福。

见人不使礼,多走二十里。

要知山下路,须间过来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人怕敬。鬼怕送。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高灯台照远不照近,真君子责已不责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有面,树有皮。

精巧伶俐莫使尽,留下三分给儿孙。

道走错了还能回,话说差了马难追,时光过了徒伤悲。

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

人生何处不相逢。

礼貌文明是外表的,但也体现一种内在的素养和心态,假做是做不出来的。东施效颦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湖北民间,过去孝道风气很浓,对先祖的墓葬大都精心修造。既非权贵,也无功名的普通人家,都要在墓前设立牌楼式的石雕建筑,当地人叫做“墓碑”。实际上除了雕刻墓主的神位之外,还有对联和各种内容的图画。由于山多石头多,大冶县保安镇有个著名的石匠村叫尹介园,全村老少都以打石为生,据说已传了十八代,达三百多年。从清代当地若干墓前刻石的题材和风格看,相互之间的模仿是明显的,也能看出社会的影响。譬如保康县民间的墓前雕刻,题材多有重复,有的并非“书香门第”,都刻上“三元及第”等祝颂词。所用对联也是重复的,有的并非适于丧葬,如“礼乐从先进,诗书启后昆”。“后昆”是指子孙,后嗣;有的不解其意,写成了“后坤”。由模仿而传播,最后形成融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民间是常见的。

礼貌是一种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礼貌文明是外表的,体现一种内在的素养和心态

有一句很普通但流行很广的成语叫“一团和气”,其本意是形容和蔼可亲的样子,但后来衍生出“不讲原则”的待人和气。民间木版年画中将其画成一个盘腿团坐的童子,全身适合于圆形之中,双手展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四个字,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和气致祥”。这是乾隆版的苏州木版年画所表现的,是否有意避开负面的解释呢?

其实,“一团和气”的提法要早得多。宋代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说:“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以此称璇理学大师,看来不会是说他“不讲原则”,而是真正的和蔼可亲。就像人的思想,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文化也是如此,在许多文化的表层背后,往往有一些东西错综复杂地交织着。“一团和气”的起因和发展,不但要早得多,而且有丰富的内涵。晋朝时,在江西庐山下有一条小河叫虎溪,附近的山上有虎。传说佛教的惠远和尚居庐山东林寺,他每次接待客人,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惠远和尚与诗人陶潜(陶渊明),道士陆静修共谈,语道契合,谈得很投机,不觉竟越过了小溪。连山上的老虎都感到奇怪,怎么会破例了呢,惊奇地吼叫起来。三人察觉后大笑面别。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虎溪三笑”。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另当别论,因为有人考证年代不符,可能属于附会,但人们仍然视为美谈。它的意义在于,中国的三大思想流派.佛教、道教和儒家,能否“三教合流”。这是个不易解释的哲学命题,也直接关系着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为中国人所关心。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十,列有“三教一源图”,他将儒家的理、性、命,释家的戒、定、慧,道家的精、气、神,通过健顺、阴阳、用体三方面作了比较。从理论上探讨三教的共性,提出了“一源”论。明朝的皇音,自成祖未棣以后,在政治上多平庸。宪宗朱见深喜欢绘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画的一幅《一团和气图》,作于成化九年(1473)。题识中提到“虎溪三笑”,是将三人一体团坐在一个圆形中;最有趣的是头部,正面看眉目口鼻稍有分散,但从两个侧面看又像是两个人。这种画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少见的,甚至有人说它是古代的漫画。这实际上是从“虎溪三笑”的三人联系到三种思想体系,通过三人一体的造型,使之化为一统。问题在于,艺术上所能做到的,政治上能行得通吗?

礼貌是一种文明,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礼貌文明是外表的,体现一种内在的素养和心态

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有一座《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于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上为碑文(赞文》,四言一句,共三十二句,写出了三教九流的性质与特点,以及“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下为图形,采取“一团和气”式,等于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的图解。其文曰:

佛教见性 道教保命 儒教明伦 纲雪是正 农流务本 墨流备世

名流责实 法流辅制 纵横应对 小说咨询 阴阳顺天 医流原人

杂流兼通 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 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 金玉五谷

心身皮肤 鼻口耳目 为善殊途 威归于治 曲士偏执 竞同排异

毋患多岐 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 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 九流-源

百家一理 万法一门

作者自署“狂仙”,还有一方印章刻“酒狂仙客”。说明作者是一位爱喝酒的狂者。但狂人自有狂的独到之处,他对于“三教九流”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三教九流”之说,将社会的分工和相关的各种思溯作了概括。《汉书·艺文志》将儒。

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称为“诸子十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敏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面殊涂(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这里所说的“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是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出于这个原因,认为小说(文学)不过是虽可观但不能致远的“小道”,所以又将其放在了“九流”之外。

最初的九流之“九”,只是形容其多。佛教兴起之后,与懦,道形成了三股影响最大的思想。“三教”之说起于南北朝时的北周,而“三教”之外另列“九流”,也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所述的内容,即学术中的各种流派。“混元一体”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后来的演变,概念逐渐扩大,也泛称江湖上各种行业的人,由于以技艺为主,含有贬义。

文化的发展是受思想指导的。多元的文化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是见仁见智的开拓进取,另一方面是求同存异的综合圆融。儒家思想的正统并没有限制住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进入了更高更壮阔的境界。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由文化而文明,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开这个大的环境,必然受到熏陶、感染。因而,它也是研究吉祥文化的基础。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礼貌文明 个人素养 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