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同契》与“纳甲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具体怎样修炼金丹呢?魏伯阳《参同契》创造了一种以易学卦爻象数符号为贯穿链条以天体运行为表象、以阴阳五行为准则的具有多层次描述方式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处处贯彻着易学精神,而最为重要的就是“纳甲法”的应用与变通。什么是“纳甲法”呢?简单说,这是易学中一个具有鲜明符号特色的流派。朱熹说:
《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
按照朱熹的看法,《参同契》这部书本来并不是为了阐明《周易》的道理,它只是借助易学的纳甲法,以暗示金丹修炼中的阴阳进退、火候操持……其中所涉及到的纳甲法,在今日还可以见到的《火珠林》所传的“京房占法”就是纳甲法的遗存。《参同契》书中所说的甲乙丙丁庚辛这些天干数字,是为了表示月亮的升降出没,并不是用以划分震、兑、乾、巽、艮、坤六卦的方位所在。这员然不是为了明示大《易》原理而创作;但《易》书之道广大,无所不包,假如它的学说可以成一家之言,可以推导而获得沟通,这样看来,对于《易》学也不会有什么害处。朱熹告诉我们,易学纳甲法在《火珠林》可以得到检索,但其创始者是“京房”。考汉代之易学传授,可知当时有两个“京房”,一个是著名易师杨何的弟子京房,此人当过齐郡太守;另一个是焦延寿的弟子京房,此人是东郡顿丘人,本来姓李,他推演历律,自定为“京氏”,系汉代今文《易》“京氏学”的开创者。汉元帝时期,他当了《易经》的博士,一生著述很多,见载于“史志”的有二十余种一百多卷。据说他每每以《易》卦解说自然灾变与社会政治问题,许多事情往往被言中,因得罪石显等人,被下狱处死,年四十一岁。
京房的“纳甲法”前人多有阐述。朱震《汉上易传·周易卦图说》谓:“纳甲何也?曰:举甲以该十日也,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巽纳庚辛,坎离纳戊己,艮兑纳丙丁,皆自下生,圣人仰观日月之运,配之以坎离之象,而八卦十日之义著矣。”从古人的诸多论述看来,所谓“纳甲”大体上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五行与方位的组合。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2)《周易》原理的应用。读过《周易》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卦”以乾坤最为基本。先民以为万物之气变,无不由乾(阳)坤(阴)之消长盈缩错综化生。而乾坤生“六子”一震、坎、艮、巽、离、兑,其中之坎离二卦特为重要。《参同契》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这是讲,天地自然设立了方位,“易”就在天地间运行。天地是乾坤二卦本体之象;而所谓“设位”就是众多阴阳的刻度方位。“易”就是日月坎离,而坎离是天地乾坤的两大功用。因为坎卦乃是由坤卦之中爻阴变为阳而得,离卦是由乾卦之中爻阳变阴而得,坎离之“重卦”(即六画卦)包含着震、兑、巽、艮之象,即一个六画卦中包含着两个三画卦。具体说就是六画卦的坎卦包含三画卦的艮与震,而六画卦的离卦则包含着三画卦的巽、兑。可见,坎离之地位尤为突出。因坎离即是日月的符号,所以说乾坤为天地之定体,而坎离为其流行。
(3)日与月的关系。月之盈亏,因受太阳之光而起,这同样表现了阴阳消长。
为了进一步说明,兹列表如下:
如表所示,“纳甲”之意是“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表示十天干分纳于八卦。举一干以概括其余,所以有“纳甲”的名称。八卦符号的意思是,震表示初三之月象,兑表示初八之上弦,乾表示十五之满月,以上为望前三候,象征阳息阴消;巽表示十六日之月由圆而渐缺,艮表示二十三日之下弦,坤表示三十日之晦,以上为望后三候,象征阳消阴息。坎离表示日月。卦象与十天干之所以如此配合,是因为:震,一阳始生,于月为生明,三日夕出于西方之庚,故曰“震纳庚”;兑,二阳为上弦,八日夕见于南方之丁,故日“兑纳丁”;乾,纯阳,望,十五日夕盈于东方之甲,故曰“乾纳甲”;巽,一阴始生,于月由圆而渐缺,十六日晨落于西方之辛,故曰“巽纳辛”;艮,二阴为下弦,二十三日退于南方之丙,故曰“艮纳丙”;坤纯阴,晦,三十日晨消于东方之乙,故曰“坤纳乙”。乾坤两卦已经纳了甲乙,为什么又要纳壬癸呢?这是表示阴阳始终之意。此外,纳甲法中的八卦,其卦爻阴阳之别,又以十二地支示之,偶表示阴,奇表示阳,根据重卦之理,乃可推演变化。这就是纳甲法的基本内容。
京房所作纳甲法无疑地是对天体运行的某些现象的一种概括,同时也是历史上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地理知识的总结。所以,它为后代所广为应用。魏伯阳可以说是应用纳甲法的一个重要人物。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魏伯阳《参同契》应用纳甲法与京房之造作纳甲法的目的是不同的。京房造作纳甲法的目的乃是为了占卜,他撰写了许多易学的专书,基本上是为其占卜活动服务的;而魏伯阳《参同契》应用纳甲法则是为了养生,即为延年益寿的方法提供理论根据,具体地讲就是为金丹烧炼寻找最佳的符号描述体系。
为了分析魏伯阳对“纳甲法”应用的特点,我们这里不妨先读一读原文。《参同契》说: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戾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又说: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在第一段中,作者指出:《周易》的卦象符号与义理代表着天地自然的精髓。其中的“复卦”是十二消息卦的开始,正如植物发芽一样,蕴含着无穷的生机。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他也因为母亲的孕育栽培而奠定了基础。阴阳的消长变化与黄钟律吕是相对应的,往来升降可以根据北斗中枢而得知。初三日,月亮微露一点清明,表现在“纳甲”图像上,这就在西方的震卦庚的位置;初八日,月亮出现于南方,这对应于丁与兑卦的位置,它处于上弦的态势,其平整如绳墨。十五日,圆满的月象出现在东方,表现在卦象上,就如纯阳的乾卦,于天干则在甲位。蟾蜍和玉兔,它们成双成对,正如日月交相辉映一般。从月中蟾蜍的形象变迁可以推知卦位与节气,玉兔那咧开的嘴形好像就如吐出无穷的光芒。“七”与“八”共为十五,那是月圆的日期,月满必然走向亏损,这就叫做“道已讫”,即道穷则“反”,到了最高点也就走向下降之路。
在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十六日意味着由“阳统”而转为“阴统”,此时乃巽卦用事,月亮见于西方之辛位。月亮由西而南,到了“丙”的方位,艮卦用事,那是二十三日下弦月的象征。坤卦配合着天干之“乙”,那是三十日的月象表征,坤卦于“后天卦位”来说在西南方向,《易经》谓“西南得朋”,而于东北则“丧朋”。阴阳变化,节气流迁,正如古代的明君禅让帝位一样,继承者开始了新的一轮运程,龙气再生,周而复始。因此,“壬癸”就与“甲乙”衔接起来,而乾坤便统摄了开始与终端。
魏伯阳此处描述出现了“三”日、“八”日、“十五”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三十”日一类时间以及“震”、“兑”、“乾”、“巽”、“艮”、“坤”的卦象名称,这些与京房“纳甲法”的内容相吻合,足见其言说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乃出自纳甲法。他结合易学中十二消息卦之第一卦一“复”的爻象来表示纳甲的意蕴。“复卦”六爻,五阴爻在上,而一阳爻在下。复卦是由三画卦的“坤卦”(经卦)和三画卦的“震卦”组合而成的,其上为坤,其下为震,纯阴之坤卦最下一爻交于“乾卦”之阳爻,则“内卦”成为震卦,可见震卦乃是由坤卦孕育而来,魏伯阳文中所言“立兆基”者即是此意。震卦之下一阳得自于乾,在乾坤“大父母”所生“六子”一震、坎、艮、巽、离、兑中,震卦居长子地位,从此随时渐变,到了十五日,阳气大盛,这就是所谓的“长子继父体”。在这里,魏伯阳将卦象与月象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对纳甲法的谙熟;当然,他并非是在故弄玄虚或者显扬自己易学知识的“渊博”,而是有所寄托的。其用意所在是为了暗示金丹修炼的“火候”,月从三日生形到了八日上弦,阳数得半,比喻炼丹鼎器中金水各半,而蟾蜍与兔魄则象征鼎器中金水圆满,为得“火候”之兆。十五日月亮的变化有“三候”,比喻炼丹半日六个时辰“抽添”于鼎器中。自十六日开始,月象由阳而转阴,表示炼丹退“阳火”而用“阴符”。阳消阴长,周而复始,一月之后再用“复卦”,这就是所谓“继体复生龙”。文中的“复”字有“再”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复卦”之“复”,阳气回复,阴阳始终,乾坤统括,鼎器之中“阳龙”与“阴虎”相资配合。魏伯阳在此所用纳甲法,无非是暗示炼丹,一月运火当遵循八卦与列星之行,抽添升降,则阴阳舒卷,金水调和,外丹烧炼如此,内丹也不例外。
从《参同契》中,我们可以看出,纳甲之法不仅纳八卦,而且也纳六十四卦。但用其事者则为六十卦。魏伯阳《参同契》说: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
对于这四句话,朱熹有一段解释:“月以五日为一节,六节为一周,兼昼夜为六十,以配六十卦。昼刚夜柔。盖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为炉灶丹药,所用以为火候者,止六十卦也。”本来,依照易学八卦的推演原理,六十四卦皆可与天干、地支相配合,但运用到炼丹火候方面,则“虚”乾坤欤离四卦而不用,这是因为乾坤已经代表了鼎器,而坎离代表了药物。一月之中有六十个昼夜,配以六十卦,借以说明每日早晚用火之规则,这就是《同契》中的“六十卦纳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