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易理风水学观点其地理形式是最凶格的山东莲萊是如何逆天改风水的?
城墙该拆吗?
城墙,在中国的古代原始部落,如西安的半坡选址,距今 6000 至70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存在意义普通认为是古代的防街工事之一。在中外历史上,为了这一军事要求,不约而同地在最早的城市建设中采用了城墙作为御敌的屏障,如古罗马城堡、被称为“俄罗斯颈环”的斯摩梭斯克城墙、中国北京的已故城墙等。当年,在“文革”时期,人们认为,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代已失去了功用;城墙是封建帝王的遗迹;城墙阳碍交通,限制或阻碍了城市发展,中国自北京到地方掀起了一股“拆墙风”,于是中国大地上原有众多的各色城墙几乎毁于一旦。
然而,城墙作为城市的建筑组成部分之一,除了军事用途之外,就没有其他意义了吗?中国自商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满清,历时三千多年,几乎所建的城市都有与之相配的城墙,这是由商周时期,按易学理念形成的“营国制度”所决定的。营国制所规定的“旁三门”“九分其国”的城建理论,来自中国古人上对天上九星(北斗七星与左辅星、右弼星),下合地上九宫(中宫率领周边八个卦象)的易理观念。八卦、九宫被视为天地之理的体现。城墙在历史的沿革中,包含了深层文化含义。
中国历史上,在城市的选址时,为了达到“迎气”“生气”“聚气”“藏气”的目的,刻意追求“山环水抱”的地理格局。然而,地理山川难以达到理想境界,为了弥补自然的缺總,在营建城墙时镇密地加以“修补”。如山东莲萊,古称登州,按照中国易理风水学观点,其地理形式是最凶格。整个城市坐南朝北,南面是半环状的山杏,挡住了南面的阳光,将中国易理风水学所说的“阳气”拒之城外,北面朝向大海,迎来的是具有“阴气”的北水。在这样的风水所说的自然环境“凶地”,据说由中国历史上的八大仙人,按易理风水思想,硬是人为地建立了一座历史名城,辉煌繁荣,名扬天下。那么,这八大仙人是怎样营建蓬菜城的呢?沿海修筑了城墙,挡住北面海水的阴气。在北面对应城中不开设城门,在东西方向建立多级“牌坊”,将东面迎来的唯一和煦之风关拦在城中利于人的养生。在城市东南方向海岸礁石上,(即易理八卦的巽位,巽位在中国易理方位中,专指能迎来和煦之风的方向,是迎取初升大阳,人们晨练的方位。)建立了蜚声世界的“蓬菜阁”。它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南面的最高山峰,这样“蓬菜阁”巧妙地成了城市的依托屏障,变城市坐南朝北为坐北朝南,符合了中国易理。这是何等的人工创造,是人为改造风水的典型例子。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文革期间的“拆墙风”中,莲萊市的城墙被拆除了,改成沿海的一条马路。从此,莲菜城没有了依靠。好在莲莱阁尚在,捍卫着这座古城的风调雨顺,民生安泰。
当年,关于北京城墙拆掉还是保留的讨论和争论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了城墙与护城河一起建成一个“绿带”公园的建议,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方案。
护城河,夏季可放舟钓鱼,冬季是一个天然“溜冰场”;城墙,平均宽度为十米以上,可我植树木花草形成绿地,夏季可供数十万人纳凉休憩,秋高气爽的时 节,登高远光,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北京城墙己 成历史,然而,人们总感觉老北京城缺少了某种气息。这气息就是北京城的城市街道、建筑、城墙、牌坊、园林等所构成的北京城的建筑景观风貌特色。这种特色是按照易理易构所形成的城市构成的所有部件的协调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财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它的价值。历史与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几十年前在拆,今天有些地方为了增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招徕外来投资及游客,又开始了大事兴建古建筑、古城墙等。可惜,成功的例子少,令人啼笑皆非者居多。历史是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的,急功近利难以取得文化价值。在这方面缺少研究也是其中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