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百家集解

​”为生民立命“是关于心性论的研究,天地之心即天命之性,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在张载的思想系统中,“为天地立心“是关于宇宙论的研究,可称之为天学,”为生民立命“是关于心性论的研究,可称之为人学。这种研究对象的区分,相当于邵雍所说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也和周敦颐的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思想相通。江水《近思录集注》引宋淳祜间叶氏之言日:“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务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张载的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他的这两项研究实际上是依据易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庸》所作的诠释。“为天地立心”是对“天命之调性”的诠释,天地之心即天命之性,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

”为生民立命“是关于心性论的研究,天地之心即天命之性,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

此性统人物而言之,可称之为天性,“为生民立命”是对“率性之谓道”的诠释;此性则专乎人而不兼乎物,可称之为人性。物不可谓无性,而不可谓有道,道者人物之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所在。此道即《周易》所说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张载在《易说·说卦》中指出:“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仁义德也,而谓之人。”因此,张载关于“为生民立命”的研究,目的在于“建明义理,扶植纲常”,建构一个价值哲学的体系,把仁义确立为人性的本质。但是,由于人性是由物性发展而来,物性又是由天地之道发展而来,统天地人物都是一阴一阳之道,追本湖源,人所独有的仁义之性其实就是天地人物所共同具有的一阴一阳,所以张载的这项研究,必须使人性从属于天性,摆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把天地之心作为人类价值的本体,由此而推导出一套内圣心性之学。这是张载的一条基本的思路。根据这条思路,他反复强调,“故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

就张载的终极关怀而言,他是要通过研读《中庸》来探寻名教之乐,把人文价值理想置于首位的。他曾说:“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经学理窟》)所谓道德,在儒家看来,指的就是仁义。韩愈曾在《原道》中措出:“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虛位。”仁义是道德的确定的内涵,性命的本质规定。张载认为,以仁义为内涵的道德性命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长在不死,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超越个人的死生而与天地同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价值体系内在地蕴含于“《易》一物而合三才”的道体之中,本身就是一个本体论的结构。因而从价值层面来说,“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知人是目的,知天是手段;从理论层面来说,知天是知人的前提,不知天便无以知人。此二者的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思维模式,一方面由天道见出人 道,另一方面由人道见出天道,如此循环往复,目的在于论证“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这种思维模式是与理学的天道性命的主题相适应的。

”为生民立命“是关于心性论的研究,天地之心即天命之性,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

张载的价值本体论是以宇宙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础,人性论的思想是由天道观推导而来。天以参为性,人亦以参为性,故性者万物之一源,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的存在。此参即“一物而两体”之对立的统一,为太和道体所中涵之性,在大化流行的过程中表现为阴阳两端之相感,故天人以参为性,亦即以感为性。他指出:

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

无所不感者虛也,感即合也,成也。以万物来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性,乾坤、阴阳地,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史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乾称篇》)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经 天地 心性 意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