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礼学研究之中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张载认为,伏羲、神农之世为鸿荒之世,首先推行饮血茹毛之教,接着创造了农业和商业,此时食足而用未备,虽然也有文章礼乐,但是简易朴略,至尧、舜才逐渐完备。他曾说:“观《虞书》礼大乐备,然则礼乐之盛直自虞以来。古者虽有崩坏之时,然不直至于泯绝天下,或得之于此因,或得之于彼因,互相见也。”(《张子语录》)自尧舜而下以至于三代,发展而为《周礼》,就周尽完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子总结了历代的文章礼乐,全面地继承了《周礼》,所以成为道统的集大成者。但是,孔子井非圣人之学的创作者,而只是一个继述者。在《三十篇》中,张载依据孔子本人的自述,阐明了孔子知礼成性、进德修业的几个阶段性的进展: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日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常人之学,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学行习察异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裁之,其进德之盛者与!

仲尼生于周,从周礼,故公旦法坏,梦寐不忘为东周之忘,使其继周而王,则其损益可知矣。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礼学研究之中

张载强调指出,“圣人亦必知礼成性,然后道义从此出,譬之天地设位则造化行乎其中”。“成性须是知礼,存存则是长存,知礼亦如天地设位。”“时措之宜便是礼,礼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举尽利之道而错诸天下之民以行其典礼,《易》之事业也。”(《易说•系辞》)这是把圣人之学归结为礼学,礼学又本于易学,是《易》的时中之义见之于事业者。孔子作为圣人,也必须遵循“知礼成性”的程序,通过自十五至于七十的不懈的努力,才臻于德盛仁熟之境。就其思想的核心而言,乃是对《周礼》的继承。如果孔子能继周而王,就可以为万世开太平,但是孔子由于时之不遇,有天德而无天位,生活于东周礼坏乐崩之际,只能在洙泗之间修仁义,兴教化,以《周礼》为核心,从事为往圣继绝学的工作,以复兴作者七人所奠定的道统。根据这种思考,张载于是由易学的研究转人礼学的研究,对《周礼》极为推崇,认为“《周礼》是得当之书”,“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却做得些实事⋯若许试其所学,则《周礼》田中之制皆可举行,使民相趋如骨肉,上之人保之如赤子,谋人如已,谋众如家,则民自信”。(《经学理定》)张载在横渠教学,创立关中学派,就是学习孔于的榜样,继乐孔子之绝学,目的在于扭转当时“朝延以道学政术为二事”的偏向,立足于道统,用学术来干预政治,为万世开太平。他曾作诗表述了这种执着的心态。其《圣心》诗云:“圣心难用浅心求,圣学须专礼法修。千五百年无孔子,尽因通变老优游。“其《送苏修撰赴网》诗云:“秦弊于今未息肩,高肖从此法相沿。生无定业田疆坏,赤子存亡任自然。道大宁容小不同,颛愚何政与机通。井疆师律三王事,请议成功器业中。”(《文集佚存》)因此,张载关于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礼学研究之中。

张载的礼学实际上也就是易学。他根据易学的神化之理对礼的本质作了一系列的论证。他指出: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天道篇)

知神而后能飨帝飨亲,见易而后能知神。是故不闸性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末矣。(《神化篇》)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关而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秋然后礼行。(《动物篇》)

礼器则藏诸身,用无不利。礼远云者,语其达也;礼器云者,语其成也。达与成,体与用之道,合体与用,大人之事各矣。札器不泥于小者,则无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盖大者器,则出八小者英非时中也。子夏谓“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斯之谓尔。

礼器则在矣,修性而非小成者与!运则化矣,达顺而乐亦至焉尔。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就集中体现在他的礼学研究之中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昼夜之道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巴有也。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设位而易行。(《至当篇》)

庸言庸行,盖天下经德达道,大人之德施于是溥矣,天下之文明于是著矣。然非穷变化之神以时指之宜,则或陷于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易篇》)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咋道矣。

礼即天地之德也。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

时措之宜便是礼,礼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以致用,始得观共会通以行其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其典礼而不达会通,则有非时中者矣。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序天秩,如何可变!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巴,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不知所以行义由内也,皆非也,当合内外之道。(《经学理窟》)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天地 人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