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之浪漫 《易传•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立象尽意之浪漫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两大主要流派。二者的不同是:前者强调写实,后者强调写意;前者偏重现实,后者偏重理想;前者创作的审美形象,往往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或其变体;后者所创作的审美形象多带有假想的特征,往往不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
《易传•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在《易略例 •明象》中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所谓“尽意”,是在人们观察了容观存在的天地、物、身,形成了深刻印象之后,再通过想象、幻想、假设,虚构某些形象,以表情达意。如泰卦的卦象“售”,地在上,天在下,就是一种虚构的易象。它表达了天地爻感而生变化的深刻含义。因为天气属阳,有上升的功能;地气属阴,有下降的功能。天在下阳气上升,地在上阴气下降,必然产生爻感而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动象,有动象就不会停滞,就会亨通顺达,所以泰卦象征吉祥吉利。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乾坤颠倒的虚象或假象,把爻感变化的深刻哲理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
为了“尽意”,《周易》中不仅有实象(天地、风雷等)、义象(乾健坤顺等)、用象(吉凶等),还有假象和虚象。通过一些幻想、虚构、假设,让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已知世界或未知世界任意飞翔。如在第六十三卦《既济》之后,突然地以《未济》卦告终,《序卦》解释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末济终焉。”
《周易》作者的这种安排,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韵味,使人们的思维有无限驰骋的余地,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永不满足地热烈追求,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未知的彼岸世界。这种深意,是不可能用“观物取象”来具体描述的,它给人以无尽的還想,吸引着千秋万代的人们永不停息地去描绘、幻想,去追求、探索⋯。
“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促成了中国人观物索意的心理倾向。从文艺创作和表现方法上来看,它培养和引1导了艺术家们对“意境”的追求。如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中国有着异常发达的以抒发主体情感为主的诗、词、典、文、赋、书等,而重于描写生活再现的小说则比较薄弱。即使在小说中,也穿插了不少诗、词 曲、赋以尽言不能传的“意境”。
再如,“气韵”“传神”“风骨”“虚实”“性灵"等范畴,是中国文坛艺苑始终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主桌。“神”“妙”“逸”“能”也被视为艺术批评的标准。显然,这种意境和批评的标准,都是易学精神的移用和发挥,“观象尽意”,把中国的艺术和文学引向了不以形似而以神似为美的写意道路。
“立象尽意”与“观物取象”对文艺思维的影响显然不同。前者偏重于理想和情感,其所立之象,不是写实而是写意。其审美境界,不是模拟现实的“写境”,而是奇托理想和情感的“造境”。因此,“立象尽意”是我国文艺传统中浪漫主义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