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理气”综论,二者并非绝然分明,有着实质上的共通之处
风水流派的理论特点一个讲“气之方位”,一个讲“峦头形势”(气之聚散形成地势高低),从而形成“理气派”和“形势派两大流派。二者建立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之上,理气派相对于形势派的基础理论更为完整。形势派从早期的选择地形、地势及环境条件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理气派从气、数、理的关系出发,希望寻得人与“天理”之间的某种规律和联系,达到人与环境间的气、理通顺,从而获得有利于人生的“理想环境”。其理论层次上的追求从整体上说比形势派要高,因而其操作系统也就比形势派更复杂。唐宋以前的理气派主要以“五行之气说”为核心;隋唐时期五行相宅说因夹杂大量的人文因素和玄妙色彩而受到诘难;唐宋以后的理气派则以阴阳之气说和八卦学说为核心内容,这显然是与当时兴起的宋明理学大谈特谈《周易》阴阳八卦紧密相关的。
正因为理气派风水强调数、理相关,故其理论方法较为庞杂,常人不易掌握,这就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变得神秘玄妙,二是传播受影响。而形势派所讲究的峦头形势则是实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在民间流传较广。
理气派与形势派的界限并非绝然分明,二者有着实质上的共通之处,如二者都注意“气”、“生气”,理气派强调“方位理气”,形势派强调“地之生气”,认为“形者,气之著,气者,形之徵。”气是形的内在构成,形是气的外部表现。“气吉,形必秀丽、端庄、圆净,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这就在抽象的“气”与自然环境具体形态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葬书》是一部典型的形势派相地书,书中始终以“生气”为主旨展开论述,开篇首句话即是“葬者,乘生气也”,接着指出:地势的高低是气之大小决定的“气行乎地中”,“地有吉气,土随而起”云云,所以形势派特别强调“气之形”,而理气派强调的是“气之位”。
理气派强调方位理气,但也注重峦头形势。元代赵访《葬书问对》中说:闽士有求葬法于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观诸郡名迹,以罗镜测之,各识其方,以相参合。"即是讲理气派的福建风水参验形势派的江西风水,从而取长补短的例子。如《催官篇》即是一部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来论龙、穴、砂、水的理气派著作,书中所论龙、穴、砂、水也是形势派所强调的,只是理气派更强调坐山的方位、朝向和砂、水的方位罢了,故有“按二十四山向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的论述。关于形势与理气的关系问题,清代学者张心言在《形理总论》中作过较好的论述:“不知峦头者,不可与言理气;不知理气者,不可与言峦头,精于峦头者,其尽头工夫理气自合;精于理气者,其尽头工夫峦头自见。盖峦头之外,无理气;理气之外,无峦头也。夫峦头非仅龙穴砂水,略知梗概而已,必察乎地势之高下,水源之聚散,砂法之向世,龙气之厚薄……”说明形势和理气是一个整体,二者密不可分。
理气派和形势派之所以又分别称作福建派和江西派,主要是因唐宋时期此两派风水理论分别在福建、江西两地发展比较突出的缘故。其实这两种理论的雏形早在由中原、关中传入国、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的图宅术兴盛,显然是属方位理气的;《汉书·艺文志》形法类所列《宫宅地形》显然是讲形势的。唐宋以前此两种理论均有运用,但二者间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出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始于唐宋及其以后,故而才有了福建派和江西派之说。
唐宋时期风水理论不仅在东南地区比较兴盛,而且中原、关中等地古风犹存。唐代敦煌卷子中所记中古时代流传民间的《宅经》就有24种,如《皇帝二宅经》《地典宅势(经)》、《三儿宅经》、《孔子宅经》等等。到明清时代,南北各地崇尚风水之风有增无减,座落在北方的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均是按风水原则修建的。而且十三陵还是请江西风水师选定的。此时风水理论的运用是理气派与形势派相互掺杂,不仅形势上讲求来龙有势,地脉悠远,砂水有情,同时也强调各陵墓的理气朝向,如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在东陵的葬地,初取山向一为壬山丙向子午分金,一为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但这两个墓穴的朝向有高下之分,难以摆平慈安和慈禧之间的平等关系,故又将墓穴改为壬山丙向兼亥巳丁巳分金。随着时间的发展,风水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学派理论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减少,许多地方往往将“理气”与“形势”参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