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选陵地非一般举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都格外重视
皇家选陵地非一般举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都格外重视。他们把宗庙、陵寝都视为国家的代表,江山的象征。因此,命朝中一二品官员去寻找吉壤时,还必须有深晓地理、风水的人参加。陵地选定后,要上图帖呈给皇帝审阅,经皇帝亲临该地审视,才能最后定下来。
朱棣派出去的那伙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儿处可供他挑选的地方。据说,最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有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是“燕家”和“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窄狭,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朱棣亲自察看饮准的,也是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这里山间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确实是个好地方。再加上风水术士们的夸张神化.说这儿是龙头,那儿是龙尾,山间聚气藏风,龙虎龟蛇,星展日月,诸般神灵无所不有。这么一来,朱棣就更加高兴了,文即降旨圈地八十果,作为陵区禁地、十三陵陵区面积后来发展至四十平方公里,北面天寿山雄伟绵长,起伏秀丽,为整个陵区的绝妙背景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前为壮观。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成为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区的宫门大红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大红门内是一片宽阔的盆地,温檢河从西北蜿蜒流来,一座座山峰下翠柏成荫,黄瓦朱墙点缀其间,美不胜收、不过,选此处建陵,不但因其风景美好,还因为其山势如屏,易守难攻,是北京的天然屏障,一旦驻军把守,既可守卫陵寝,又可保卫京师安全,从在天奉山下开始建长陵,到崇祯皇帝被葬在田妃慕中,这片陵区共埋葬了十三个坚帝,因面通称”十三陵"(图2-20)
长陵是明朝皇帝朱棣及其皇后徐氏的合葬幕、长陵背依天寿山,因山为陵,居高临下,在十三陵诸陵中是建造年代最,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帝陵寝,是诸陵的首陵,其轴线北对天寿山主峰,南以龙山为案。其他诸陵均以此为中心面建,并又各有对景,自成垣局。长陵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较思殿,恩殿是明代帝后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是谒陵祭祀举行仪式的场所,长陵恩殿建于宣德二年(1427年),起初叫产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皇帝传谕改享殿为段恩股、恩殿建在三层重叠的须弥座台基上,殿面阔九问,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平面呈长方形、殿内木结构构件如梁,枋,桁,等全部由木为之,共用整根的楠木柱子60根,其中32根金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中间最粗者达1.12米,高达12.5米以上。殿内装修不尚华丽,朴素大方。该殿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檐下用七踩和九踩重昂斗拱,梁枋柱施以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等,均使稜恩殿成为封建社会后期规模最大,级最高的殿堂之一。当年,这里是神灵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而今,已成为旅游胜地(图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