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二仪合气,至生万物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

  杨上善,隋人,爵里时代,正史无载。作为医学家,一直为杏林所推崇;而作为新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则鲜为人知。杨上善的哲学思想反映了隋唐时期哲学恩潮的特点,他尊奉储、道、释“三教”,主张“三教诠衡”,以道教为主兼收儒、释两家。这就使其哲学思想具有“综博”的特点,《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中关于易学的论述,就是其哲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本章对《太素》杨注与传统易学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做了些相关性的考察,力图在理论上探讨杨上善《太素》的易学思想。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二仪合气,至生万物

  (一)“二仪合气,至生万物”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万物以何而来?关于这样一类世界观问题,是古代哲学家所必须回答的。杨上善从易学哲学的角度做了明确回答,其世界观综合《易》

  《老»之说,与《易结。乾凿度》的宇宙演化论有关。《乾凿度》日:“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大素也。大易者木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俱而末离,故曰浑论。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

  这段话,是借讲筮法而表达作者的世界观,提出宇街形成的“四阶段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大素。”从“有形…“无形”来看,实际上是两大阶段:一是“太易”,即气未产生的阶段;二是气形质俱备,即“太初”“大始”“大素”三者混而未分的阶段。按《乾凿度》:“太易始著大极成。”郑注:“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人有。”此“浑论”阶段,就是太极。以上大易说的提出,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对杨上善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有形生于无形。《乾凿度»以太易为世界的本原,太易先于太极而存在。“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乾凿度》)

  此说强调了宇宙发生的过程:虚空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始分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以《系辞》“易有太板,是生两仪”代替《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体系。

  把《老子》的说法纳人易学体系,以“太易”为“道”,以“太极”为“一”,从无人有,从无形人有形。

  杨上善在上述宇宙发生说的影响下,提出了以“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逻辑起点,对宇宙人生、万物的本原、本质、本性做出总体概括的万物发生说。他说:“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分为九野、上时、日月,乃至万物。”(《太素 •设方•知针石》)

  此说就其思想资料看,本于《老子》的天道观。但是,作为至高无上的万物主宰“道”,在杨上善看来,即是《乾凿度》“四阶段说”的“太易”阶段。“太初之无,谓之道也。”(《大素 •藏府之一»)。所谓“太初之无”,之所以以“道”命名,就是因为《易》《老》共同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本体,是无形生有形。尽管《乾凿度》对“道”和“大易”究竞未从字句上统一起来,但是,其属无和万物由此发生的宇宙说却为杨上善的万物发生说的建立莫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论证方法。

  其二,天地四时起于太极。《乾凿度》以大极为元气,提出:“—气分为万霜,是上圣凿破虚无,断气为二,缘物成三,天地之道票。”爾,同“慘”,谓“万性之物,分觉其性体”。“黑”,谓息绝。此说分一气(混池之气)为阴阳二气,阴阳相合,起造天地万物,故后人称之“太极元气说”。以上说明,《乾凿度》所谓“混沌”,是指元气未分的状态,用易学语言说,称为“太极”。这样,《乾凿度》在《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基础上,更明确指出:“孔子日:《易》始子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黄帝内经太素》与《周易》:二仪合气,至生万物

  杨上善在《大素•人合》中亦说:“—气离为阴阳,以作生养之本,复分四时,遂为生长收藏之用,终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常也。”

  一阴阳——四时,这一演变过程,从哲学上讲,是指太极元气分裂以后,产生天地阳阳四时八节的宇宙演化过程。由此可见,杨上善的万物发生说是以“道”(太易)为由无而有的“未见气”状态,以“一气”(太极)为有而未成形质的状态。未见气的太易,为最本原;气形质备而未分,为次本原。从这一点上说,杨上善所谓太极元气说,是未成形质之有,而为形质所由以成者。

  其三,气形质俱而构万物。《乾凿度》将太极看成世界形式的物质要素,认为任何物体皆有气、形、质三要素。其中,“气”指原始材料,“形”指由气凝聚而成的具体有形体的东西,“质”指事物的性质,如刚柔、躁静之类。

  在万物与形气的关系上,杨上善认为:万物由气聚而各得一形,故万物的变化又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应合。他说:“万物各妥一形,自万物一形之外,从于六合苞裹之内,皆是天地为其父母,变化而生,故万物皆与天地之气应而合也。”(《太素•诊候之一》)

  人与万物同归,都是天地阴阳相感、形气相随的产物,所以,其生命活动亦必然要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影响。他说:“天与之气,地与之形,二气合之,为人也。故形从地生,命从天与。是以人应四时,天地以为父母也。”(《太素 •知针石》)

  其次,杨上善还以朴素人性与白然之物性相契合,进而在《易»之阳刚、阴柔两大物性范畴上,提出子〝和性”这样一个最高和谐的物性范畴。他告诚人们:

  “〝针法存身和性,即道德者也;摄物安人,即仁义者也。故理身理国,动播应和,尽和群生之性,斯乃至真之道也。”(《太素• 设方》)

  就是说,和性是最高的“道”,破坏了和性,出现“过”和“偏”,在国则以仁义之治,为医则以针法施之,使之达到尽和群生之性。可见,《周易》“尚中”的思想,在杨上善思想体系中有着清晰的反映。在“见真藏曰死,何也?”向下,杨上善注曰:

  “五藏之气皆 胃气和之,不得独用。如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即折,和柔用之即固地。”(《大素•藏府之一》)

  所谓“真藏”,中医指真藏脉,即五藏真气败露而无胃气的危候脉象。《素问•王机真藏论》日:“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说明胃气的盛衰,直接关系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杨上普以五藏真气为“刚”,胃气为“柔”,强调刚柔相应(和柔),不得偏于一端,从而保证胜腑功能的正常。反之,刚柔不和,胃气衰败,真气独盛,背离中和之性,就会导致生命死亡,故曰“死”。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黄帝内经 太素 杨上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