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素问》与《周易》 唐代中期医学家王冰的易学思想
《内经》是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陕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的理论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内经》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唐代以后视为医家之宗,与王冰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王冰,自号启玄子,唐代中期医学家,曾做过太仆令,寿至八十有余,故后人又称之为“王太仆”。王冰笃好医方,深明医理,甚知《内经》其书之重要。然《内经•素问》传至唐代,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特别是因战乱,历史的变革等原因,不免遭受损坏,诸如脱简、错漏、传讹之类甚多;加之文字古奥,两义幽微,使后学者望而生畏,确实极大地影响了《内经》的授学-与施用。王冰注《序》云:“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冰弱龄慕道,凤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于是,他立志寻访搜求诸本,为之详做校注,推阐《内经》之医道,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冰以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训解》为依据,编次整理校注达十二年之久,调整篇目顺序,辦认错简,增补短文,将原存八卷改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并对全书撰写注文。由于注文精当,阐述医理明白晓畅,通隐发微,使之成为后世的通行版本,千余年来授学不衰,历代名医莫不得益于此。王冰之所以学有造诣,作有成就,跟他的哲理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精通《易》学,利用《易》学系统所提出的思想和方法论注释《内经》原文,闸发了深奥的哲理和医理,所以他的许多注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周易》的思想指导下,他补人了不为他人所知的“运气七篇”,着重指出气候、物候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还进而指出诊断、制方用药,观察预后均不能离开天地间的影响,舍此人类不能孤立地存在于宇宙间。从此,开创了祖国医学中运气学说的新篇章。他在《至真要大论》中对“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文,不仅成为后世的理论根据,而且开启了命门学说之先河。《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遂开明代薛己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
其亦深于医理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