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察卦变、爻变说的发展,从《周易》“象数”的内在变化规律挖掘“卦变”“爻变”的发展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均由六爻组成,共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无论一爻变或数爻变(即阴爻变阳爻或阳爻变阳爻),均必转化为另一卦,谓之”卦变”。而导致“卦变”的某一卦中具体爻象的变化,称“爻变”。
《周易》哲学,以变动为本,各卦各爻皆处在随时变动的情态之中。故《系辞上传》云:“交者,言乎变者也。”即谓三百八十四爻均是模拟事物的变化运动的情状。因此,汉以后易家言“卦变””爻变”者大有人在,其立说之本源,无不由《周易》象征哲学的“爻动”特色所致。
细察“卦变”“爻变”两种概念的含义,实是互为关联沟通的。凡”卦变”现象,必有“爻变”才能形成:凡出现”爻变”,也必然要造成“卦变”。故分而言之,有”卦变””爻变“之别;合而言之,卦变”〝爻变”并具通同之理。当然,前人所云“卦变”,多有从狄义角度规限其名,特指“某卦自某卦变来”的诸卦生成体系,事实上这只是易学史上研讨“卦变”规律之一端,未能尽括”卦变”的全部现象。因此,本文所论“直安,“爻空”,则以广义上分析古代易家,尤其是两汉注重“象数”的学者,在此类问题上所做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以明其大体发展轮廓。
易学史上言“卦变”之始,当追湖至先秦时代的《易》筮实践。《左传》《国语》所载诸多短例中,往往有“之卦“说;“之”之意为“变动”,即说明揲著占卦时出现的各种卦变情状。至西汉焦延寿撰《易林》,以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共得四干零九十六卦,揭示了以著卦为用的卦变体系。但这类“卦变”,尚属演蓍揲卦过程自然产生的带有随意性、概率性的卦爻变动现象;而着意开辟新径,从《周易》“象数”的内在变化规律挖掘“卦变”“爻变”的,则以京房、荀爽为较突出,至虞翻易学出,遂使“卦变”“爻变”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京房对“卦变”的探讨,集中体现在他的“八宫卦”学说之中。京氏“八宫〞卦变,如前文所述,是以“八纯卦“为本宫卦,沿储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的理绪,将六十四卦的衍生变化归汇于一种独具特色的系统之内,对后代颇具能响。此外,京房(易》说中还时常强调”交变”之例, 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饭阴爻变为阳爻,或使阳爻变为阴爻。如《大畜》卦《彖传》“利涉大川,应乎天地”,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京房日:“谓二变五,体坎故‘利涉大川’;五天位,故曰‘应乎天’。“这里,即认为《大畜》九二阳爻当变为阴爻,则身中二至四爻为互体“坎”,坎为水,遂称〝利涉大川”;同时,六五阴交叉宜变阳爻,则上卦成乾,乾为天,二应于五,乃称“应乎天”。可见,京氏此种”爻变”法,实与〝互体”等例摻和应用,借以阐说《周易》经传的象征旨趣。这一“爻变”条例,亦隐含着荀爽“升降”说的影子,或许对荀爽创立其例也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荀爽的“卦变”〝爻变”法,有正例与别例之分。其正例即前文所言“升降”说,主张阳爻处二位者当升居五位,而阴爻居五位者当降处二位。其别例,则含三方面体式:一是,有谓某卦自《乾》《坤》变来者。如李鼎祚《周易集解》于《谦》卦《彖传》引街爽日“《乾》来之《坤》”,又于《解》卦《家》传引荀爽日:“《乾》动之《地〉””《乾》《坤》爻动,动而成《解》”。二是,有谓某卦自“六子卦”(《坎》《离》《震》《巽》《艮》《兑》)变来者。如《周易集解》于《屯》卦《彖传》引苟爽日:“此本《坎》卦也。染初六升二九二阵初,是刚系始爻也。“又于《蒙》北(系传》列荀爽日:“此木《艮》卦山。第二进居三,三降居二,刚柔得中,故能通。“三是、有谓某卦自“消息卦”变来者。如(周易集解》于《讼》卦辞引荀爽曰:“阳来居二,而孚动于初。”(焦循《易图略》认为此言《讼》本于《遁》)又于《贲》卦《彖传》引荀爽日:“此本《泰》卦,滑阳从上来,居乾之中。“可见,荀爽所言“卦变”“爻变”,涉及的范田较为广泛,所用形式也较为多样。
合京房、荀爽的“卦变”〝爻变”说而分析之,除京氏“八宫卦”体例严密、变化形式完整外,其余之说则多流于零散而未成体系,且因留俊至今的资料所存不多,故其详例是否仅限于上述所举,亦未能确定。
从日前可以考索的材料看,当东汉末虞翻的《周易》学说出现之后,其所创立的各种“卦变”〝爻变”条例,不但囊括了前人涉及过的领域,更开创了自成理绪的饼新的休式,形成了一系列至为繁茶的含有细密法则的“卦变”〝爻变”理论。综观虞氏《易》说,其最主要的“卦变”〝爻变”义例约有四种类型:一日“爻位消息推卦所来〝,二日“之正”,三日“《乾》《坤》变《坎》《离》”,四曰“震巽特变”。兹略述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