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汉代易家倡扬的象数之学,热心研讨广辑各家之说,撰为《周易集解》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汉代易家倡场的象数之学,历魏晋南北朝,逐渐衰亡,罕有传者。至唐代,由手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在当时易学研究领域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遂使本已罕传的汉《易》象数学益见冷落,儿乎成为无人问津的“绝学”。

值得庆幸的是,生在孔颖达之后不久的李鼎祚,则不苟合于当世之好,热心研讨汉魏以来的象数易学,广辑各家之说,撰为《周易集解》。其书宗旨,如李氏《自序》所言,在于“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迎象”,即明确表示崇象数、黜义理的易学主张。全书所采摭《易》说,凡有子夏、孟喜、焦延寿、京房、马融、郑玄、荀爽、刘表、宋衷、王肃、王弼、何晏、虞翻、陆绩、姚信、翟玄、韩康伯、向秀、王虞、张璠、干宝 、蜀才、刘瓛、沈麟士、伏曼容、姚规、崔觐、卢氏、何妥、王凯冲、侯果、朱仰之、蔡景君、孔颖达、崔憬等三十五家,又引有《九家易》一书。所采辑的内容,,多属象数之说。且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本旨,所引录者往往不止一家之学,时常是两说或数说洋存。如《否》卦九五爻辞“系于包桑”一向,《周易集解》先引荀爽日:

包者,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也。乾职在上,坤体在下,虽欲消乾,系其本体,不能亡也。

汉代易家倡扬的象数之学,热心研讨广辑各家之说,撰为《周易集解》

此取上下卦乾坤之象为说。又引京房曰:

桑有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栽之德,故以喻。

此取乾坤覆载之象为说。又引陆绩曰:

包,本也,言其坚固不亡,如以巽绳系也。

此取互卦巽为绳之象为说。又引郑玄日:

犹纣因文王于麦里之狱,四臣献珍异之物而终免于难,系于包桑之谓。

此引周文王之事为喻。以上凡录四说而并存,足见汉儒解说此爻之大略。

李鼎祚在其《集解》中,除集前人注解外,其本人亦有一些注释和评论,表现在案语中。但其所案甚少,多因袭前人,并无新义。如其注乾卦辞,系抄录孔疏,但又未注明出处。其注乾卦《文言》,则以五行配四德,本于汉易,注复卦辞“七日来复“则取郑玄义,注旅卦九四《象》文,则取互体说。其评崔憬释大衍义说:“病诸先达,及乎自料,未免小疵。”所谓“小疵”,指天一地四,其数不用说。李氏则取郑玄五行说和姚信、董遇说。从易学哲学的角度看,其对《周易》经传的按语实无可观者。其《集解》有序文,此《序》,论述《周易》的性质时,除摘录《易传》文外,也有一些新意,可以代表他的易学观。其评论郑王两家说:

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述,纷然淆乱,各脩局见,莫辨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而易习,则折扬黄华嗑然而笔,方以类聚,其在兹乎!

〝折扬黄华”,语本《庄子•天地》,指俗中小曲,意谓低级的歌曲反而赢得人们的喜欢。李氏认为郑学“多参天象〝,王学“全释人事”,看到了郑王解易的区别。但他推崇郑学,认为易学应讲天象,指汉易中的卦气说,斥王弼后学不谈天象乃世俗小曲。这表明他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主取象说。因此,其论《周易》的性质和意义说:

汉代易家倡扬的象数之学,热心研讨广辑各家之说,撰为《周易集解》

元气絪缊,三才成象;神功浃洽,八索成形。在天则日月运行,润之以风雨;在地则山泽通气,鼓之以雷霆。至若近取诸身,四支百体合其度;远取诸物,森罗万象备其工。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道。仁者见之以为仁,知者见之以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斯乃显诸仁而菠诸用,神无方而易无体。巍巍荡荡,难可名焉。逮乎天尊地单,君臣位列,五运相继,父子道彰。震巽索而男女分,咸恒设而夫妇睦,人伦之义既闻,家国之教都兴。故系辞云:古者庖辆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元气,本于孔疏“元气,共相合会”。此段论述是说,《周易》既讲天道,又讲人事。就天道说,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纲缊,便形成天象。其注《系辞》〝成象谓之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既备,以成乾象也。”“三才”指“二气相交为三”。“二气的神化妙用,使八索而成形”,“八索“指八方之所系,成形谓在地成形,天地形成后,日月运行,山泽通气,润之以风雨,鼓之以雷霆,,万物也就产生了。从万物到人身,皆符合天地阳阳变化的法则,都受其法则支配。

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元气生化天地万物,不见其营为,此即“最诸仁,藏诸用,神无方 而易无体”,所以人们难以形容其伟大。就人事说,天地形成后,天高地下,也就有了尊卑之分,人类生活因而也就有了君豆、父子、男子、夫妇之道,家国之教也就兴起了。伏義氏就是依据天道和人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是取圣人观象说,解释八卦的起源。值得注意的是,李氏提出“元气〝说解释天地万物之形成,并以“元气”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是对汉唐的元气阴阳说的发择,亦是对王弼派以玄学贵无论解易的否定。在唐代佛教哲学盛行的时期,李氏此说同样有对抗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意义。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象数 乾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