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教你如何掌握必要的观人术,以有效地鉴别人才,了解他们的德行和才干
《中庸》说:“为政在人”、 “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当今企业界又流传着这样的名言:“企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资本,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本。”如果说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时至今日,人才问题就更加突出、更具决定性了。而要想得到人才,首先必须善于鉴别人才,这就需要懂得观人术。掌握必要的观人术,以有效地鉴别人才,了解他们的德行和才干,是我们任用人才,做好任何工作的先决条件。
对个人来说,观人术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有深刻地了解别人,才能交到益友,拒绝损友,恰如其分地对待每个人,成就每件事;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有效地调适自我,适应不同的环境,才能选择适当的职业和职务,找到人生的位置,从而迅速走向成功。所以无论于公于私,掌握观人术都是非常必要的。
观人术具有这样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到哪里去学习观人术呢?本书的作者邵祖平先生别具慧眼,拂去历史的尘埃,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发掘出了这一中华绝学,使它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着丰富的观人智慧:从远古开始,尧就以自己卓绝的识人的智慧选择了舜,而舜又选择了禹,从而保证了帝位的圣圣相传,并形成了通过父母兄弟妻子来观察人的“六戚观人法”。这是中国观人术的滥觞。
周文王担任西伯以后,圣智独运,把对人才的考察、鉴别和任用作为政务的关键来抓,从而一方面赢得了众多杰出人才的辅佐,从而创造了辉煌的周朝文化,另一方面形成了以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德为内容的“六征观人法”,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在周文王以后的大半个周朝,观人学实际上就是“官人学”。
东周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以在野的身份振奋而起,通过对人物的品评,来达到鼓励人、批评人、订正名分、改变世风的目的,这是观人术流行于民间的开始。到了三国时代,人物鉴评非常流行,对人物的发展举足轻重,以至许劭等人每月品评人物一次, 并不断地改换题目,称为“月旦评”,并形成风俗;以至连曹操这样的人也不得不借助“月旦评”,凭着“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价而平步青云。在曹操的治下,陈群还创造了“九品中正制",主要内容是由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才按才能评定为九等,以供州郡政府任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刘劭写了《人物志》一书,全面地总结了历史上的观人术,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是中国观人术的部专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于晋代名士间的互相品评,以及通过文章、书法、绘画来鉴评人物的做法,往往寥寥数语,精妙传神,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历史上的观人术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只存于观鉴的人而罕见专著,不像经学那样立有学官,有博士进行专门的传授,也不像其他学问那样,有专门的著作来记载它的历史。而本书则以“观人”二字立题,对有
关的内容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对古人的观人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具体方法,提出一系列真知灼见,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一门真正的学问。可以说,本书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观人术的优点,而且是中国观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本书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资料异常丰富翔实。作者雄视千古,从二十四史和百家著作中广征博引,并且每条资料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其中不但有许多精辟的议论,更有许多隽永的小故事,读来口齿留馨,经久难忘。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可以说是中国观人术的第一部历史 。
二是立论平正严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作者所说的观人术,与中国古代的相人术不是一回事。作者具有现代科学的眼光,能够在深人古籍的基础.上跳出古籍,摒弃相人术中的迷信因素,从而保证了本书在学术上的纯洁性。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称为秦镜,可以照彻人的五脏六腑。一个人是善是恶,才干如何,乃至一个念头的善与恶,只要拿秦镜照, 都会立见分晓。古时候公堂上写有“明镜高悬”字样的匾额,就出于这个典故。如果读者朋友也想得到这样一面镜子,以便把有德有才的人尽数纳人彀中,把缺德少才的人排除在一定的范围之外,并对不同的人分别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以成就宏伟的事业,那么,建议您不要错过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