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中的观人术智慧精华,经典通透,深得人心
[原文]
人伦名号之比较,《孔子家语》、《荀子》、《文子》、《韩诗外传》、《论衡》中皆见之,而最备于刘劲《人物志》之《流业篇》。兹以次表之如左。
(甲) 《孔子家语》: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一、庸人。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
二、士人。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①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三、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四、贤人。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②财,施则天下不贫病。
五、圣人。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注释]
①率:循、沿着,引申为遵从、服从。
②宛:通“蕴”,聚积。
[今译]
对人的流品名号的比较,《孔子家语》、《苟子》、《文子》《韩诗外传》、《论衡》 中都有,而最完备的是刘 《人物志》 的《流业篇》。现在依次介绍如下。
(甲) 《孔子家语》 记载:“孔子说:“人有五个档次: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一、庸人。心里没有谨慎到最后的规则,口里不说前人训导、规范人的言语;不选择贤人作为自己的依托,不努力做事来安定自己;只见小事,不见大事;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追随外物如同流水,不知道自己该有什么主张。
二、士人。心志有所安定,方针和方法有所坚持,虽然不能竭尽道术的根本,但是必定有所遵循;虽然不能具备各种美德,但是必定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和方法。所以所知不一味求多,一定弄清所知道的是什么;言语不一味求多,一定弄清所说的是什么;做事不一味求多一定弄清做事的方法。心里知道,言语说得出来,行动上能够遵循这样,就像生命的形骸不可改变一样,富贵不足使他增加什么,贫贱不足以使他减少什么。
三、君子。言语必定忠信,而心里毫不怨恨;仁义体现在行动上而神色毫无自夸的意思;思想通达明了,而言辞并不专断;笃实地行事,深信大道,自强不息,看似可以超越,而终究不可企及。
四、贤人。道德不违越任何界限,行为中规中矩;言论足以为天下人效法而不会伤害自身,学说足以教化百姓而不会伤害根本。富裕时,天下不会有集聚的财富;施予时,天下没有贫困的人。
五、圣人。品德合乎天地之道,变通没有一定的形态:了解万事的终结和开始,协调地适应万物的自然状态,修明大道而使它体现为自己的性情。光明如同日月,教化的行为如同神明,百姓无法了解他的德行,见到他的人不知道他与谁相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