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易象 借易象论述生命与水火土的关系
《本草纲目》与《周易》
《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科学巨著,写成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 年),出版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 1596年)。《本章纲目》问世后,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初版时,著名文学家,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称赞说:“上自城曲,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意味着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17世纪初,《本草纲目》传人欧洲,受到西方科学家的普遍重视,英国著名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乐文,称赞它是“一五九六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运用八卦取象,分析许多生物的特征和药物性质的特点;更运用《周易》哲学原理,分析药物之间的关系,阐发哲这思想。易学思想成了李时珍研究医药学问题时得心应手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本草纲目》中的易象
取象比类,是古代的传统思维方法,李时珍从小就受到这种方法的训练。《本草纲目》中对不少动物药,少数植物药和矿物药的分析,都贯彻着八卦取象分析法。这方面的内容,过去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1.借易象论述生命与水火土的关系
八封之中,离为火,坎为水,坤为地(上)。此三者,李时珍认为对维持人的生命极为重要。《本草纲止》的科学体系以水、火、土三卷开端,每卷前面写一篇导言,论述水、火、土对生命的意义。其中渗透着八卦取象思想。
在水部,李时珍开宗明义指出,“慎疾卫生者”“为替心”研究水。他说:“水者,坎之象也。其文横则为三纵则为品。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甘,味之所人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辦人之美恶寿天。盖水为万化之源, 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日: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本草纲目 •水部目录》)认为水“其体纯阴,其用纯阳”,这是从八卦的卦象分析得出的结论。坎象水,离象水;坎为月,高为日,所以按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的易学观点,肯定水其体纯阴。按八卦之间的另一种关系,乾为父,坤为母,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依男为阳,女为阴的易学观点,故说水“其用纯阳”。水的一个重要特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一阴一阳,一柔一刚集于一体。难怪它可以化为雨露霜雪,从天而降,亦可成海河泉井,无处不在;可流可止,可寒可温;或甘或苦,或淡或威,而成为“万化之源”。
火,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水。节时珍同样授引八卦的卦象,对它作了分析。他特别批评了本草医方只知辦水而不知辨火的缺点。他说:“水火所以养民,而民赖以生者也。本草医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诚缺文哉。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横则为(离)卦,直则为火字,炎上之象也”。李时珍进而分析了火的特性,指出:“其气行于天,藏于地,而用于人”。考之历代文献,古人对火十分重视,李时珍引征古史指出:“太古遊人氏上观下察,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使于腹疾。《周官》司烜氏以燧取明火于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司爟氏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曲礼》云:圣王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最后,他叹息道:“古先圣王之于火政,天人之间,用心亦切矣,而后世慢之何哉?”(《本草纲目•火都目录》)火为五行之一,八卦有其象,金元四大医学家信五行尊火的理论,李时珍对火特别重视,故充分阐述火在养生,救疾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