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与命字有什么区别?古人的命字是怎么来的?
古人除了有名外,一般还有字,例如孔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唐寅字伯虎,等等。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礼记●檀弓》 中说:“幼名, 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的名;:所谓“冠字”,则是指孩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由父兄的亲朋好友取的字。
根据古代的礼制,贵族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贵族女子15岁时要 举行笄礼,表示他们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取字是冠礼和笄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了字,标志着他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应该享受一-定的权利, 并履行一定的义务, 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这种成年礼。周代的冠礼十分隆重,在宗庙里由父亲主持举行。行礼前先通过占卜选定日期和参加冠礼的来宾。行礼时先由来宾为冠者加三次冠(即用布巾将冠者束起的头发缠裹三次),同时说一些祝福的话。 然后给冠者取字,并朗诵字辞。取字之后,冠者穿戴整齐,带上礼品,再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里中德高望重的人。从此,冠者带着自己的字步入社会,家庭多了一位成人,国君多了一位臣民。
字除了表示人已成年外,还有在社交场合代名的作用。《仪礼 ●士冠礼》说:“冠而字之, 敬其名也。”进入成年期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上应当受到尊重,地位平等或低下的人就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呼其字,形式上是“敬名”,实际上是敬人。对于古人名、字的这种社会分工,吕叔湘先生曾有-段妙论:“因为名要讳, 所以名之外有字。名是正牌货色,不好随便动用:字是副牌,用来方便流通。正好像真古董不拿出去展览,用复制品代替。”(《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而是在名的意思上敷演出来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白虎通●姓名篇》中说:“闻名即知其字, 闻字即知其名。”字与名相为表里,名是瓤儿,字是皮,故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比较明显,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张衡字平子,平、衡同义;班固字盂坚,坚、固同义。有的则比较迁回,例如司马耕字牛,牛、讲有关;岳飞字鹏举,鹏、飞有关:辛弃疾字幼安,无病则安。有的则比较隐晦,例如苏轼字子瞻,“轼” 是车上的扶手,“瞻” 是往远看,古人在车上往往凭就而望,故瞻、就也有联系:钱谦益字受之,名字出自《尚书》“谦受益” .针对名、字之间的语义联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概活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谓“正体”,就是确定内涵:所谓“表德”,就是展示外延。也就是说,字是用来表示取名用意的。
关于取字的方法,古人有“五体”、“六例” 的说法。所谓“五体”是指同训、对文.连类、新物、指实,说的是名与字在语义上的五种联系。所谓“六例”,是指通作、辨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说的是名与字在音、形上的联系。实际上,古人命字的方法非常多,远不止这几种,后人通过研究,又不断有所增补。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命字的主要方法:
①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即五体中的“同训”。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为古人所习用。例如:率子字子我,“子” 和“我”都是第-人称代词:屈原名平字原,平、原同义,《尔雅 ●释地》称“广平日原”;周瑜字公瑾、蒋碗字公琰,瑜瑾琬琰都是美玉《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慎、重同义: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字实斋,诚、实同义。又如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郊、野义近:未代诗人陆游字务观,游、观义近:三国时吴鲁肃字子敬,肃、敬义近。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即五体中的“对文”。例如:孔子的弟子曾点字皙,《说文解字3 .中称“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点、哲字意完全相反;著名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 是光明的意思,“晦” 是昏暗的意思,字义相反;唐代散文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愈、退字义相反;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上给下叫“赐”,下給上叫“贡”,字义相对。其他如北宋诃人晏殊字同叔、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同字异之等,名、字意义截然不同。
③名与字的意义互相补充说明,可以连义推想,即五体中的“连类”.例如: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字云长,由鸟类的羽毛联想到鸟振翅云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为乐天知命,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南宋词人张炎宇叔夏,因为只有夏天才能赤日炎炎: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补充说明远的程度;明代女文学家黄峨宇秀眉,四川遂宁人,峨、眉互补,指四川境内的峨岩山。其他如刘过字改之,楼钥字大防,李贺字长吉,李绅字公垂,溜束字次耕,蒲松龄字留仙等,都可以通过联想体味到名、字之间的关联。五体中的“指实”可并入此类。
④名与字在概念上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五体中的“辨物”。例如:春秋时期鲁国孔鲤字伯鱼、晋国羊舌鲍字叔鱼、楚公子勒字子鱼,鯉、鮒、前都是鱼的一种;又如范泰衡字宗山,泰山衡山都属于山类:蔡琬宇季玉,琬属于玉类;周鼎宇伯器,鼎属于器类:卢翻字仲翔,翻飞属于一种飞翔姿态,等等。
⑤名与字相连成义,组成的意思出自古代典籍或诗词中的名句,即五体中的指实。这种命字法最具匠心。例如:三国时曹操字孟德,出自《萄子●劝学》“夫是之调德操” :唐代茶神陆羽字鸿渐,出自《周易》 “湾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姓、名、字全派上了用场:唐代文学家元结的祖父元亨字利贞,出自《周易.革卦》“元亨利贞悔亡” ,不仅姓、名、字全用上了,而且依次一气呵成;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字德可,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 斯可矣’”:另一位元代学者胡三省字身之,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清代学者钱谦益字受之,王先谦字益吾,均出自《尚书》“谦受益”:明人吴山字静,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又如清人楼上层字更一,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鸝雀楼》“欲夯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薛玉竞字冰心,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国民党元老陈诚,字辞修,出自《易●乾》“修辞立其诚” 。
⑥名与字引入人名,表白仰慕的对象。例如:《颐氏家训》 的作者、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字介,表露对春秋时期晋国高士介之推的敬慕;清初诗人冯班字定远,表示对汉代定远侯班超的景仰,班超曾出使西域,功绩卓著;清代史学家沈钦韩字文起,则是表示对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钦敬,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其他如顾祖禹字景范。为景慕范祖禹;顾野王字希冯,为仰慕冯野王;雷渊字希颜,为推崇颇渊;姚平仲字希晏,为散仰晏子(名婴,谥号平仲) ;刘子舆字希孟,为敏重孟子(名轲,字子舆) ;清代学者汪喜孙字叔,为敬慕尚子(名卿,也叫孙卿)。
⑦字中体现排行,古人常用“伯(盂)、仲、叔、季”。这种命字法是在排行字之外再另加一字,并无深意。例如:明代文学家刘基宇伯温,末代词人孙光宪字孟文,孔子字种尼,东汉文学家王逸宇叔师,唐代诗人赞知章字季真。其他如班固字盂坚,王充字仲任、嵇康字叔夜、马融宇季长等等。
⑧字中使用关辞,即含义美好的字。古人字中常用的有“子、之、公、德、文元”等,“子”是男子美称:“之” 是语气助词,但用在字中可以助成音节,可以美读:“公” 是古代尊称,也是五爵之一:“元” 也是一个褒义词,有初始、第一的意思:“文” 指文采:“德” 指德行。这类字用例非常多,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关,三国时蜀将张飞字翼德,吴将黄盖宇公覆,唐代诗人刘长卿字文房,三国时名医华佗字元化,唐代诗人刘希夷字延之等。其他常用的美辞还有“度、甫长、卿、君、士、伟、义、宜”等。古人有时只是在名上再加一个美辞即构成一个很不错的字。例如:杜牧字牧之、谢安字安石、谢重字子重、吴仲字仲举、孙复字明复、末渊字景源、李白字太白,等。
③将名拆开成字。这种命名法充分利用汉字的字形特点,近似于一种文字游戏。例如:明代文学家刘何字同人,清人钱何、尤侗也字同人:清代诗人舒位字立人: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其他如徐舫字方舟、许旭字九日、姚椿字春木、俞侧字则人等。有些是双名,则只取其中一字拆开,例如:清代经学家毛奇龄字大可,卢文绍字召亏,等。古人的命字法花样繁多,在使用上也很有讲究。古人出生之后先有了名,成人之后又有了字,可见名是自然生命的代号,而字则是社会生命的代号。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更是等级森严。人进入社交领域之后,必须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能稍加逾越。人的称谓也反映着这种等级关系,称名或称字已不是一件小事,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一般来说,人自称时要称名,表示谦逊:长翠对晚翠、师长对弟子、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也可称其名,表示-种随便或轻慢的态度。相反,称字则表示礼貌,不能用于自称,但可用于平辈之间的互称:晚翠对长辈、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必须尊称其字,以表示尊重,这就是字的“敬名”作用。在《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自称时均称名“丘”,而称弟子时也直呼其名,惟对前人才称字。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开首就说“臣亮言”;李密在《陈情表》中也只说“臣密言”,都是自称其名。司马迁在给任安的回信(即《报任安书》)中,称自己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称对方是“步卿足下”,少卿是任安的字。古代帝王的地位至高无上,但有时为了表示对臣下的尊重,也不免降尊纤贵,称对方的字。例如汉高祖称张良为子房,汉景帝称宝婴为王孙。在唐末以前,即使帝王不呼叫臣下的字,也决不能直呼其名,而要代之以其他称谓,以示尊重。《战国策.齐策3记载了这样- -则故事: 齐宜王召见颇口,直呼其名“口”,十分傲慢。颜口很不高兴,与齐直王展开了一场舌战,终于使齐直王改口称他为“顾先生”。据《南史》记载,有一次梁武帝宴请群臣,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直呼更部尚书侍中蔡樽的名字,蔡樽置之不理;直到梁武帝改称“蔡尚.书”,蔡樽才回答。可见,称名称字,尊卑宠辱溢于言表,丝毫马虎不得。字的产生是为了“敬名”,一个人幼而有名,冠而有字,如同一门二锁,在进入社交以后就比较保险了。在古代社会,在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是十分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