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是社会交际的产物 以我为名,人名就是品牌
人名是社会交际的产物。没有社会交际。便也不需要人名。在小国寡民的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周團都是几张熟国孔。张三李四,一望便知,有了名字倒真成了累赞。后来。人的社交领域扩展了。社会活动增多了。人与人之间交性频繁,没有个代号确实不便。于是人名便应运而生。人有了名字。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就仿佛有了分身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用名字来代替人自身。個人初次见国。在知道了对万“青姓”之后往往要请教“大名”,以便于今后的交性。为了表示个人在信用和法律上的承诺,通常采用签字益覃的形式。随有人际交往的日益发展,人名的社交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人名的社交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分人的个体, 二是进行社会传播。人有了名字,人名-旦进入社交领域,必然要进行传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隐姓埋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但“卧龙”的大名仍不胫而走,引得刘、关、张三顾茅庐。在现代社会,由于传播媒体的改善和传播效率的提高,一个名字可能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名字的传播效应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在命名活动中所制定的名字,或者是在社会上所传播的名字,都不是毫无意义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一定内涵的专名,它代表的是活生生的人。现代社会流行明星崇拜,是因为这些明星是出了名的人:他们的签名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名人的手泽。人名的传播效应首先取决于人名的主人,社会上有许多名人、名家、名士、名手、名演员、名导演、名歌星、名记者、名运动员、名医、名师等,他们都是因为在某一 方面有所作为,才名声鹊起,声名远播,才被称为名流。
可见,名不能虚传,必须以“实”为基础。一位英国女士慕名求见钱钟 书,钱先生幽默地说: “难道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就非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吗?”而人们确实是在吃“蛋”之后才想认识这只下蛋“母鸡”的。名和实就如同蛋与鸡,传播的是名,代表的是人。在人们心且中,人与名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相传清人秦润泉乃秦松后人,一日与友人同游杭州岳王庙,看到秦桧跪像,不禁百感交集,挥笔写道:“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桧卖国求荣,残害忠良,是千古罪人,他的丑行竟然秧及姓名,未以后无人以“桧”为名,就是因为“秦桧”已成为奸臣小人的代称。
那么,人名是怎样在社会上传播的呢?又有哪几种传播方式呢?下面我们就简要地介绍一下。人名的传播既是交际活动,也是认识活动,它要求传播者对人名的主人有必要的认识和信念。名字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并不断向外围扩散,每- -传播环 节都伴随着对命名对象的认识和再认识。人名的最佳传播模式是- -个封闭圆: 命名一命名对象+传播一辩识这是最理 想的传播链。命名对象经过命名阶段取得了流通的标志,这一标志经过传播和辨识, 又不断丰富和强化人们对命名对象的认识,在实名实的反复过程中,知名度逐渐提高。这是-种成功的传播模式,我们称为回归传播。譬如哲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先进事迹使他成为名人,雷锋的名字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加深对他本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和再认识,从而使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此外,还有两种非回归性传播模式: -是传播中断,二是传播偏离。前者是人名本身发生了变化,导致传播障得,例如改名。改名虽然是对名字的有机调整,但却直接干扰了对名字的辨识,有时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接上断裂的链条。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人故意使传播中断。例如:鲁迅先生的笔名最多,据统计,- 共有140多个,这是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有意采用的一种斗争手法。
传播偏高是命名对象发生了变化,导致辨识失误。人们是站在传播链条的另一端, 未必知道名字的主人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发生传播误差,犹如名牌商品质量下降而仍然畅销一样。 也有相反的情况,名字的主人并未发生变化,而是某一传播者有意歪曲, 从而导致传播误差,例如孙中山先生直传革命,推翻帝制,为清朝统治者所忌恨,恶意中伤,并将他的名字写成“孙汶”,使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绿眼睛红头发的海盗。
人名的载体是海言文字,人名的传播也主要靠呼叫和书写。在现代社会,名片的使用非常广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媒介物。名片起源于我国,西汉时的“谒”就是名片的前身,谒是写有姓名、言职、籍贯的竹木片,用来通名拜访。东汉时称为“刺”,后来又有名、门状、牒件、手本、名帖等别称,材料也由竹木片变成了纸。名片是人的“代言人”,将名片撒向社会,犹如孙悟空吹出的一撮毫毛,可以变出无数化身。名片可以代替自我介绍时的口说笔写,省时省力而且效率高。另外,有关个人的一些情况,例如种种头衔,自己说出来有失谦步,而借助名片传达则堂而皇之。于是,名片上若不列上主人的职务、官衔,似乎就不大体面,这-心理发展到极致,就使得名片上的虚亭风越来越盛,给一些犯罪分子行骗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名片应保持客观介绍的功能,杜绝感夸的风气: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不管古今中外名片的形式如何变化,赫然居中的都是名片主人的名字。
显然,名字始终是社会交际中要传递给对方的主要信息。
名字的传播效应除了取决于命名对象自身的事迹以外,还要取决于命名技巧。 一个成功的名字,常常使人历久难忘,同样可以吸引社会的注意。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几十年前在一起生活的同学或热人,除了过从甚密者外,多数人的名字已经淡忘了。而有一些人,自己虽然与他们交往不多,但他们的名字却长期留在记忆深处,并能通过名字依稀回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字与众不同,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曾做过这样- -个试验, 给10位中文系的大学生出示一张100人的名单, 让他们看后写出5个印象最深的名字,结果竟然惊人的相似。这5个名字是费英音、王碎奶、段未意、江晚霞、邢影,其中除了王碎奶是以怪取胜外,其余的都是以含意美好、个性突出而博得他们的青睐。可见,一个好名字,常常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好感,使名字的主人在交际中处于优势。总之,取名绝非雕虫小技,其中大有学问。本书以后各章将重点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探索命名的奥秘。
在人际交往中,人名不仅有区别个体的作用,还有区别人际关系亲疏的作用。无论古今,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都不能直呼其名,而要代之以其他称谓。为此,古人发明了字、号。现代人没有字、号,称呼时要用姓加职务或头衔的形式,如王老师、张主任、李经理、赵厂长等。但是,在称呼对方名字时,古今却有不同的含义。古人在任何场合,无论关系远近,都不能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其名是最大的失礼。《战国策 ●魏策》记载了下面一则小故事:
末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日:“子学三年, 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日:“吾所贤者,无过亮、舜,亮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夸母贤不过亮、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其母日:“子之于学者, 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每为后也。” 这位未国人,在外面学了三年,回家后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自然大为不满,说:“你学了三年, 回来就叫我的名字,是何道理?”她儿子报报有词地解释说:“尧、舜最贤,天地最大,他们的名字能叫,那么,你的名字也能叫。”他母亲更生气了,说: “你对于所学的东西,如果想全部实行的话,希望你能有办法改变现在的无礼:如果不打算全都实行,也希望你能先在别的方面无礼,而把叫我的名字放到最后。”在封建礼制社会,平辈人之间称名已被视为无礼,呼叫长辈的名字就更是大逆不道了。难怪这位母亲如此生气,指责儿子白学了三年,连起码的礼法都不懂。
现在则不然,呼叫对方的名字不但不是无礼,反而表示一-种亲密关系。同翠人之间可以以名相称,两代人之间也可以以名相称,只是晚辈称长翠、下级称上级时,要在名字后面加上称谓,例如“XX先生”、“XX同志”等,这种称呼在亲切中包含着尊重。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以名来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心理距离小。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有意利用称呼来调整人际关系:也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中,体会到对方对自己的态度。
相反,如果不想发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想保持泛泛之交,那就必须使用比较客套的称呼,而不能以名相称。客套的称呼虽然表面上表示尊重,但实际上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彼此之间指名道姓,那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上处于敌对状态,关系便更恶化了一层。因为姓是代表宗族的符号,如同不可裘渎的图腾,在尊祖敬宗的中国人看来,指名道姓是极大的不敬。
人名的社交功能体现在它的传播过程当中,传播过程越顺利,传播范围越广大,人名的社交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一个成功的名字,有助于人们的记忆,也有利于社会的传播,所以,在取名时一定要了解命名的基本规律,掌握命名的各种技巧,切不可等闲视之。另外,人名的社交功能还体现在它的使用上,使用得好,可以为人际交往开辟通路:使用得不好,就会为人际交往设置障碍。人名代表着一个人,代表人格,代表尊严,人名的社交功能使人名成为人格权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