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包括对神的敬意和对人的礼貌、为表敬意的仪式以及礼物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所谓“礼",包括对神的敬意和对人的礼貌、为表敬意的仪式以及礼物。儒家重礼,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礼作为贵族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因此,古代的礼制非常烦琐,如冠礼(成人礼,"礼之始也”)、昏礼(即婚礼,“将合二姓之好”)、燕礼(“明君臣之义”),乡饮酒礼(“明长幼之序”)、射礼(射箭的礼仪,“可以观德行”)、祭礼(祭天、祭祖)、朝礼(朝会之礼)、聘礼(“明贵贱,致尊让”)、丧礼(“贵贵尊尊,义之大者”)等。这些都是上层社会的礼仪,均有详细的规范。
在中国文化史上流传着一个“孔子见老子”(孔子问礼)的故事,标志着懦、道两大学派的交流。当时孔子在鲁(山东曲阜),晚年致力于教育;老子在周(河南洛阳),曾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两位思想家同处于春秋时代,但老子的年龄大于孔子,孔子属于老子的晚辈。孔子同礼于老子,按照礼节,初次见面要进行“贽礼”,也就是送“见面礼”。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脩”即是干肉,古代求学送给老师的礼物便是“束脩”(十条干肉)。孔子私人办学,是深知这种干肉的。据说孔子见老子的贽礼是一只大雁,可能是风干的雁,类似现在的风鸡、风鱼之类,不会是活雁。
汉代画像石中有不少《孔子见老子》的画面,表现两位思想家的会面。两个人都拄着曲杖,后边是长长的随员(孔门弟子有的多达二三十人),或者是一辆马车。最有趣的是,雕刻者画了一只活鸟(不是大雁)藏在孔子的袖子中,正要探出头来,连天上的飞鸟也引来了。不知是雕刻者不熟悉贽礼,还是有意表现这种风趣。至于在孔子和老子中间推着玩具小车的那个小孩,即史书中所说的项囊,因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
这个故事本与“孔子见老子”无关,也不知为何将他们画在了一起。或许是有意表现孔子的谦虚好学,不但求教于老子,连七岁的小孩都拜以为师罢。《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是说“礼”是用于上层社会的,不为老百姓制礼。但庶人知礼,不但有自己的礼数,并且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举例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人们对于婚礼非常重视,并当做成家立业的标志。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中,记述了民间“娶妇”的礼节: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图产官职之类。次檐许口酒,以络盛酒瓶,装以大花八朵、罗绷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上,谓之“缴檐红”。与女家。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筋一双,悉送在无酒瓶内,谓之“回鱼筋”。
或下小定、大定,或相媳妇与不相。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如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诺矣。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子,把清凉伞几,皆两人同行。下定了,即旦望媒人传语。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造女家,随家丰俭。女家多回巧作之类。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
次过大礼,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头之类。前一日女家先来挂帐,铺设房卧,谓之“铺房”。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至迎娶日,几家以车子或花檐子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与了然后行。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拦门”。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扶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厌青羊等杀神也。
新人下车槽,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入门,于一室内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只径入房中坐于床上。亦谓之“坐富贵”。其送女客,急三盏而退,谓之“走送”。众客就筵三杯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于中堂升一榻,上置椅子。谓之“高坐”,先媒氏清,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次丈母请。方下坐。
新人门额,用彩一段,碎裂其下,横抹挂之。婿入房,即众争扯小片而去,谓之“利市缴门红”。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同,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植、头须之类,谓之“合髻”。然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宫院中即亲随人抱女婿去。已下人家即行出房,参谢诸亲,复就坐饮酒。散后。次日五更,用一卓(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段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贯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答贺”。
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而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
三日,女家送彩段油蜜蒸饼,谓之“蜜和油蒸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暖女”。七日则取女归,盛送彩段头面与之。谓之“洗头”。一月则大会相庆,谓之“满月”。自此以后,礼数简矣。
这是一千多年前北宋汴京(开封)民间嫁娶的情景。为什么仪式如此复杂、烦琐呢?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心理的作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越是烦琐越为隆重。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即使包办婚姻,也看重门户和婚礼的正规,即所谓“明媒正娶”和“八抬大轿拜花幸”,由此取得一个“名分”。上千年来,虽然在婚礼的具体仪式细节上有所变化,但从整体看,其烦琐的程度并没有减弱。
据山曼等著《山东民俗》所记:山东各地的婚嫁礼俗,其事项之繁杂,比之宋代犹过之而无不及,并且从中可以看出喜庆的内涵。
民间婚嫁礼俗,起始都有一个议婚和订婚过程,其中包括“相亲”。如果双方有意,男方须备彩礼,主要为衣料;女家也有回礼,多是布鞋、腰带之类。临沂地区的回礼中有一个烟荷包是必不可少的.上面绣着“鸳鸯戏水”和“双枝连理”的纹样,表示女方的美好意愿。
订婚也叫“传启”“换帖”。在换帖时,泰安一带要在盛帖的盒内放上麸子和盐,以喻有福和有缘。沂蒙山区的男方则在包帖子的包袱中放上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意为甜美),香和艾(谐音相爱),以及一对穿着红线的针(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
订婚之后亲友们开始送“喜礼"。男方有的送“喜帐”(六尺红绸或红布、花布)。
帐心上用纸写“天作之合”“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颂词。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称做“添箱”或“添花粉”,一般送些女子婚后所用之物,如衣服、衣料等。还有的送果盒,这是一种特制的方形木盒,不大,可盛点心,放在箱子里,以备新婚之夜新娘与新郎共享。
在“嫁妆”中,无论贫富,“长明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称为“铺房”,由儿女双全的婶子或嫂子来铺床叠被。她们一间一答,唱着喜歌:床上铺的是什么?是豆桔,养活儿来做秀才。
床上铺的是什么?是麦穰,一代一个状元郎。
前去迎亲的花轿不能空着,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有“吉星高照”的红符。例如,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前也拴一只大公鸡。
新娘在轿中要带手帕、铜钱、铜镜、葱和面模印制的小火烧。铜镜用于照妖辟邪。铜钱和火烧是在路上遇到井、河、庙时丢去敬神的;到婆家后,将葱扔到房顶上,可聪明。最有意味的是,花轿如果在中途遇上出殡的,并不犯忌,也不回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到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要相互祝福,交换礼物,赠送手帕,戒指等;有的日后还当亲戚走动。
在蒙阴、费县。新娘下轿前。为了吉庆欢乐,并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了,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乖巧的新娘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
拜空合香,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头上蒙着盖头(叫“蒙头红”),被搀扶进院内天地桌前。桌上放升斗,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升中烧一束香。“拜天地”时,司礼者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人洞房。”新郎新娘随着喊声施礼。礼毕,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并用秤杆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有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之意。
新娘进得洞房,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这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道:“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亲友们和街坊邻居都来贺喜,看新娘,热闹异常。
《山东民俗》写道:“从前办喜事的人家,常有唱喜歌者来贺喜。他们多是乞讨为生的穷人,听说谁家有喜事,便赶来凑热闹,混顿饭吃。这些人称为喜郎,唱的喜歌多是赞美祝颂之辞,并无固定格式,见景生情。即兴创作,竹板一打。便在门前唱起来。其词有:
月儿弯弯照九州,里挂红灯外挂绸;
今日黄道古星照,花轿抬到大门口。
大门口,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
旗锣伞扇两边站,新娘下轿贵人搀。
顶红袱,穿红衫,柽子酒壶拿两边;
责人搀着新娘走,迈过石头迈马鞍。
进大门,喜气添,进二门,保平安。
一走走到当院里,八仙桌上摆的全:
一斗粮,一杆秤。三支箭,一张弓;
又烧高香又摆供,敬着天地老祖宗。
新娘来到当院里,叫来新郎拜天地。
一拜喜天,二拜喜地,三拜公婆都满意;
四拜四季大发财,五拜五福临门第;
六拜六六大顺利.七拜七星大紫气;
八拜八仙来贺喜,九拜九锡大加官;
十拜事事都如意。---…
喜郎唱罢喜歌,进门高喊一声:‘给大爷道喜了!”便跪倒磕头,随手将用红线穿制钱而编成的‘钱串子’扔在院内,撒得遍地都是,然后起身退到门外,找个地方休息,等赏去了。……"。
这是一种流行在民间的俗文化,而且只是一个地区,一件事儿。如果全面观照,在人生礼仪的其他方面,以及岁时节令、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真可说是遍地开花,万紫千红。正因为它是一种俗文化。土生土长,自生自灭,带有自发的性质,没有经过特意的加工和粉饰,保持着纯真质朴的原始生态,无不流露出对生活的执著和乐观放达的精神,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因此,它的普及也为文人士大夫文化的高雅和宫廷贵族文化的雍容华贵,提供了条件,构成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