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易经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周易》对《黄帝内经》的启示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易经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周易》对《黄帝内经》的启示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医学卓然独立,蓬勃发展数千年,同西方医学、印度医学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其思想体系受《周易》思想影响极大。《黄帝内经》的作者在总结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经验,建立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时,借用了古典哲学著作《周易》的哲学原理和思维模式。研究《周易》是了解《黄帝内经》哲学基础的关键;研究《内经》有助于认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者结合,将充分认识医易相通的特点,对建立新型的现代化中医理论的结构模式,将有重要意义。

易经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周易》对《黄帝内经》的启示


《周易》象数思维对《内经》的启示《周易》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其象数思维为中介。这一点还未引起多数学者的注意,这的确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周易》的思想结构,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方面组成。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其符号系统,称为象数系统。在古代,成为人们取象、运数进行比类推理的思想工具。《周易》象数学正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发展的中介,象数推演术,可称为古代科技发展的“助产术”。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物候、乐津、地理、兵法、数学、医学都曾受到这种“助产术”的裨益。《黄帝内经》所运用的取象比类方法,同《周易》象数体系有着密切关系。

易经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

《周易》依靠两种信息系统的结合,为古代科学家的构思过程提供有益的思维模式,造成取象比类诱导理性思维发展的特殊效果。

取象比类,是古代沿袭的形象思维方法。《易传》认为八卦的产生是取象的结果。伏羲画卦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系辞下》)。它还明确提出“取类”的概念,“夫《易》彰往而察宋,显微而阐…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系辞下》)这是说,卦象是从具体物象中概括出来的;卦象产生后,不再代表个别具体物象,而可概括同类事物。卦象被看作抽象的逻辑符号,它的适应范围被大大扩充。它按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用简单卦象,帮助人们“以类族辨物”。既别其“异”,分析事物的特性,又统其“类”,概括事物的共性。符号虽简单,功用却很大,它可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方物而不遗。”(《系辞上》)人们对“类”有了认识,即掌握事物的共性,就可以演绎推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运用象数图式,得出新的结论。

《易传》认为“运数”也可达到比类的思维效果。因为卦象的建立是依赖于“数”的。“圣人之作《易》也,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传》)。又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系辞上》)象与数从来不可分离。所谓“极数知来”,就是靠运数比类,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有更广阔的天地。称《周易》哲学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说它具有古代数理哲学的特征,可以用来概括宇宙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黄帝内经》在总结医疗实践经验建立中医学理论结构时,明显地受了《周易》取象、运数比类思维模式的影响。《素问·金匮真言论》阐述五脏同五行、五味、五色、五方的关系时,既用了木、火、土、金、水五“象”,也用了八、七、五、九、六等五“数”。

中医理论的这一经典论述,采用了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方法,用五行之“象”,和《周易》所谓的天地之“数”,以类脏象的特性,从而概括了脏象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公理化,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

《内经》将五脏六腑同五行、五数、五色、五味、五方(四方加中央)、五季(四季加长夏)统一起来,构成中医整体思维模式。它所运用的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方法,目的在概括脏象之间固有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本来是从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比类的方法,比较各类事物之同异,确定相互的关系,便于对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作合理的推测。这种整体结构的模式化,在一定范围有其优越性,优于形式逻辑,具有辩证逻辑的特征,并体现了科学上的简单性原则。

易经取象比类的象数思维,《周易》对《黄帝内经》的启示

牛顿在论到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优越性时指出,“几何学的辉煌之处,就在于只用很少的公理,而能得到如此之多的结果”。中医学由于参考《周易》思维模式,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来自实践的医学原理,纳入五行生克制化的公式,实质上使医学原理“公理化”。

关于科学体系的简单性原则,爱因斯坦的一段论述,用于分析中医理论体系是恰当的。他说:“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的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用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察》)、(《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384页)中医理论体系基本上符合以上条件。(一)它的客观基础是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二)它用五色、五味、五音等概念来规定五脏的特性,并把这些概念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化为尽可能少的独立的基本概念,即五行概念。(三)根据五行之间的关系,建立相生、相克、反悔等“公理”,从而完成中医理论体系。利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公理,可以演化出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都未违背《内经》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却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妙用。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 取象比类 象数思维 黄帝内经 内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