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水肝木说中的卦义 坎外阴而内阳,阳气潜藏于黄泉之中,静极复动,故冬至而一阳生,惊蛰而雷击也
肾水肝木说中的卦义
何氏说:“坎外阴而内阳,阳气潜藏于黄泉之中,静极复动,故冬至而一阳生,惊蛰而雷击也,肾得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以上,肝受之而升腾,故肝于时为春,于象为木,于卦为震雷巽风。”
(1)肾位及其性质与“坎”卦卦义。肾在人体位置居下,“五行”将肾归与“水”的润下同性而相类。手时为冬“阴也。故《素问 •金匮真言论》概括说:“阴中之阴,肾也。”但是,肾阴之中又有阳的潜藏,是人体繁殖与发育的能源。只有“八卦”中的“坎”,“外阴而内阳”,才能揭示出自然界~阳气潜藏于黄泉之中”的现象:冬天井水温,夏天井水凉。就四时气候的寒暑消长“静板复动”的变化规律而言,“冬至气候虽阴寒”,但在阴寒极时,又有“一阳始生”的潜在变化,以之喻肾,肾亦如之。《类经附翼》曾力仲其理,肾两者,坎外之我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这应是景岳采太极“阴阳相错”阴阳互根”的哲理阐明肾的器质与功能相互共存于一个生理单位中密切关系,再以“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一具体的生理问题,亦可用“坎”卦卦义得到解释,如《易》有“坎不盈”及“水至洊”的论点,就“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引而伸之,因肾的生理的主要特点是,对机体生化出的“精微”物质,既有“藏”的职能,又有“供”的任务,既“蓄”又能“排”,它是在相继的接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在不断地以其所藏的“精微”供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活动需要,它既能接受全身津液转“蓄”于膀胱,又能以其气化功能作用于膀胱,不断而有规律地将废液排出体外,故肾的“藏”与“供”“蓄”与“排”的生理活动是通过有规律地调控而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而无“渍”“聚”之患,这就与《易》“坎不盈”和“水洊至”(海:相继而至义,《辞源》)的原意相通。
(2)肾肝在生理上的相互关系与“震、巽”两卦卦义。五行“将肝归纳与“木”的“生长”“升发”之性相类,“于时为春”,据中医学理论,肝木”与肾水在生理关系上极为密切,“肝木”的“生长”“开发”,有赖于“肾水”的滋养才能遂其“条达”之性,还赖于肾脏“命火”的蒸育才得向荣,所以何氏有“肾得命门之火蒸,化气以上,肝受之而升腾”的说法,并以肝木联系比拟“于卦为震雷巽风”。《易 • 震 •疏》云:“震苏者,位不当也。”这可能是就当时人们对大自然在雷震时万物处于一种被慑服畏惧的描述和越冬动植物蛰藏的状态。从大自然界考察,雷震与四时的物候变化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人体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变化,也确与四时物候变化有相应相似之处,例如在“冬 至一阳生”以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雷声始震,使越冬蛰藏在地下的动植物开始活动与“生发”。所谓“万物出乎震”(《周易 •说卦》),当是自然界气候转暖的一种有规律性的客观反映。假若应季当震而不震,则知气候必寒,其动植物也必然因气候寒冷仍然蛰藏地下而不能出于地表,此“位不当也”,只有待到气候转暖,雷声震动,动植物的蛰藏潜伏才能因雷声“惊惧而获通”(《易•震 •疏》),开始以“萌动”“生长”的气息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此谓发陈”(《素问•四气调神论》),再从人体肝脏的活动特性观察,“人与自然相应”也极为明显,入春后,当自然界“阳气”逐渐上升时,“肝阳”常相应旋动,如清代临床实践家叶天士说:肝阳……•春天病发,阳愈动矣〞(《临证指南医案》)是其验,这一论点在今天还能指导中医工作者的临床实践。“巽是象风之卦”,“以刚而能用”(《易 •巽•疏》),如借用以解释人体肝脏性质以及阐述肝病理与指导治疗的原理亦甚相似。如“肝为刚脏”易怒多“谋志”,先秦医学形容为“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属风木之胜,当其发生“燥怒”“掉眩。“抽搐”等“肝阳上亢”肝风旋动”的病理病症时,临床用药多选“阴乘咸寒”之品以“酒、润、潜、缓”去承顺其“刚念”“燥烈”“亢进”“旋动”使之乎定缓解,舒其“志行”。而从期的临床实践的反馈中能反复得到“柔皆顺乎刚”《易•巽 •彖》)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信息,反过来依据这种信息去指导重复的临床实践,又可获得同样的结果,可见易理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