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曾给本书写过一篇跋来论证《五行精纪》真伪考
《五行精纪》共34卷,作者是南宋时代的士人廖中,廖中字伯礼,清江人,与南宋著名学者周必大同时。周必大曾给本书写过一篇跋,见于《文忠集》卷47,跋中说:
天锡九畴,一曰五行。凡天地人有形则有数,有数则囿于五行。是以善卜筮者预能测知。人居其间,又显显可推者。《传》不云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岂术者之臆说哉!春秋战国前,善相者多。若推禄命,则盛于汉。贾谊讥司马季主,曰“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规人财”,后世又可知已。今士大夫至田夫野老,人人喜谈命,故其书满天下。清江乡贡进士廖中伯礼,连举未第,乃刻意于此,会粹数十家之说,章分件析,考验得失,校量深浅,成《精纪》三卷,携以示予。予谓五行所寓,有常焉,有变焉。常易推也,迹也;变难推也,理也。自非心通意悟,不足以尽此。古称善其事者,莫如李虚中,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兹岂易哉。廖君归矣,苟因书悟理,则将如由基之射,百发而百中。不然,读齐侯之糟魄,其中否其可知也。
这篇跋在现存的《五行精纪》一书中常被放在书前,称为“《五行精纪序》”(文字略有差异,如"章分件析”在《五行精纪序》中作"章分句析”),这一变更应该在南宋时已经如此,因为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阴阳家类”著录该书时已注明是“清江乡贡进士廖中撰,周益公为之序”,可见当时的刻本已将周必大之文移到书前作为序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收录于《四库全书》中的周必大这篇跋没有标明写作日期(《津逮秘书》本的《益公题跋》卷二所收此文亦同),但在《五行精纪》前面所收的《五行精纪序》中,在正文后面还有“庆元丙辰十月庚戌平国老叟周必大书”这句话,明确标明了本序的写作时间是在庆元丙辰年,也就是公元1196年。廖中是在完成此书后向周必大求序,既然周必大的序写于1196年,因此本书的完成时问亦可因此而确定,是在1196年之前。这就使本书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时间条件,即该书及其所引用的各种典籍的年代都肯定会早于庆元丙辰年(1196年)。
廖中的事迹在现存宋代文献中没有更多的材料,我们仅能从周必大此文中对其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据周氏所言,廖中是在科场失意后,转而从事对算命文献的搜集整理。正因为廖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非一般街头算命先生所能比拟,故其所著此书能广泛搜罗数十种文献,每一问题皆能引用诸家之说,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本书的书名,周必大称之为“精纪",这有可能是本书原来的书名,当然也可能是对“五行精纪”一名的略称。但不论如何,该书在刊刻时已经采用了《五行精纪》之名。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周必大称该书为3卷,与现存的《五行精纪》34卷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尚不太清楚。我们推测这有可能是周氏的笔误,也可能是刊印错误,抑或是该书在卷数分合上存在着比较大的改动。
但是周氏在文中已经提到该书的特点是“会粹数十家之说,章分句析,考验得失,校量深浅”,与现存本书的内容完全一致,如果仅是很小篇幅的三卷,恐怕不能容纳下这样大规模的体系。而且本书自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后,历代著录均为34卷,并无异说,而且内容亦自成体系,前后一致,未见有后人增益之处,可见34卷应是《五行精纪》原有的篇幅。
现存的《五行精纪》一书,除有周必大的序之外,还有岳珂的序,所署的时间为“绍定戊子清明日”,即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岳珂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颇为简略,学者们曾据零星的文献记载,对其生平作了考证。不过关于他与《五行精纪》一书的关系,幸好还有其他的材料可以作为佐证。陶宗仪《说郛》卷三十四上收录有耐得翁的《就日录》一文,其中提到:近东淮岳总卿刊江西廖君所类诸家命书,为《五行精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