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则有始的环周运动 《周易》之名,既非朝代之名,亦非姓氏地名,而是周而复始之义
天体运行节律与健康
一、终则有始的环周运动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认为,日月五星等天体乃至万物的运行方式,永远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在这个环周运动的循环圈内,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群龙无首”而“吉”。对千地球上的大行的规说而言,宇宙问最大的象赏过于日月,“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米,月往则日米,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 成焉。”一部《周易》,正是纯客观地模拟日往月来,昼夜交替,寒暑相推,春夏秋冬等各种周期运动规律。
不仅如此,一切自然现象和人同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盛衰沉浮,都在这个周期运动中进行。因此,《周易》之名,既非朝代之名,亦非姓氏地名,而是周而复始之义。《老子》日“周行而不给。”《周易参同契》日“终坤始复,如循连环。”一言以蔽之,《周易》再现了宇宙万物周期运动的环状时空结构,所滑“曲成万物而不遗”《吕氏春秋•園道篇》日:“日夜一周,園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的属,圖道也。
精生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園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而衰,衰而茶,杀乃了藏,圖道也。”以上说明,酒环之道是一切$物生长就二的基本法则,不论其运动方式或随之出现的时问结构无不如此,概莫能外。根据五运阴阳原理,宇宙万物无不選循四时(春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结构而-周流六虚”,各自形成首尾相贯的时空循环圈。宇宙与万物之间大大小小的循环圈,即人们常说的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对应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史上最早的宇宙全息论,生物全息论思想。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的循环节律不仅是普遍规律,而且是实现动态平衡的必然方式。“同时一切新生事物的诞生和成长,也必定发生在循环运动之中”(列自《中国系统思维》)。《易传》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把握住循环节律,就能发现万物生长发展乃至衰亡的奥秘。
《内经》日:“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就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其气皆通乎天气。日月星辰与地球的复合运动不同时位的场,周而复始地对人体产生影响。于是,人与万物必然形成与宇宙自然场相适应的生理功能结构,人与万物的遗传密码并将这种基因传输给下一代。
《周易》以乾为首,乾为天,乾为園,明白之至!《易传》日:“乾乘六龙以御天。”又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六龙,指六甲,六甲合六十数,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此即《内经》“天以六为节”,“三百六十日之法”的全息标志《易传》中有“乾乘六龙以御天”,“时乘六龙以御天”的说法。“乾乘六龙"泛指空间结构,“时乘六龙“泛指时间结构。不论时空结构如何,皆以“周流六虚”加以统一描述,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时空统一的易学思维是大易之本。
从空间上说,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问的六个区域上下运行,或是地球自转一周亦在天区六个区域中运动。或是“北斗和月球在甲乙丙丁庚辛六个天赤道由东至西的位置关系的递变…”从时间上说,不论年月日时节律,皆可以八卦甲子周期“六龙"之法来揭示时空节律动态变化关系。此即《易经》中“大明终始,六位时成”的奥秘所在。
中医经络理论亦是園通观念的产物,气血循环沿着经脉缅行,一昼夜运行周身五十國,其中量行三十五間,改行三十五图,怡好水下百到(合今二十四小时),运行路程八百一十丈。经络和气血酒环的发现,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也是世界发明史上的奇迹。人和宇宙世界有着共同的节律,宇街乃至万物之问,总是按照统一的步调进行着和谐一致、周而复始的复合运动。
时间结构在宇宙世界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依照天地人一体的观点,它同样是人体这个超巨系统中的决定因素。《内经》日:“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上表明,“自然界不仅用自己的物质材料产生于人,而且把自身的基本属性即“附阳四时,传输给人,所以四时阴阳这一时间节律既是天地之气合而为人所依循的主要法则,也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规律。悬命于天,意味着人的生命功能米源于天,受制于天。”(引自《中国系统思维》)基于这种认识,古人对年月日时以及超年节律等与人体的对应关系,早就做了深人细致的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