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经》“唯变所适”的常变观,《周易》哲学可称为变易哲学
中医《内经》“唯变所适”的常变观,《周易》哲学可称为变易哲学。
《周易》哲学可称为变易哲学。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称《周易》是讲变化的书,完全符合此书宗旨。《系辞传》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周易》用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解释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肯定万物变化“日新”,新事物“生生”不已。这一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内经》有着极大影响。《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变动不居”,人们处理事物应“唯变所适”,切不可将易理教条,刻板硬套。《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内经》坚持“唯变所适”的变易哲学,建立了中医学的常变观,主张依据生理、病理变化的客观法则,确定辨证论治的医疗原则。
《内经》认定无论自然界、人体生理机制的变化,还是疾病的传变,都具有客观规律性,是谓“常”;人们掌握事物变化之常,乃能判别所生的“变”,针对其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离“常”言“变”,必陷入主观臆断。
《内经》阐明:人的脉象、藏象,都有常规,可以指别,可以类推,从而建立中医学认识论基础。“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素问·五藏生成论》)。中医的病理学说建立在脉象、藏象可知的基础上。以脉象、藏象的变化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既坚持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也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
《内经》揭示人体经脉的三阴三阳,同血气的多少有必然联系。“人之常数”,乃自然形成,亦可称“天之常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也。”(《素问·血气形志篇》)《甲乙经》正是根据血气多少的“天之常数”,来确定针刺的深浅和留针时间的长短。
不止人体血气多少有常数,脉搏也有常数。《内经》确定:“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一呼一吸的脉搏常数,是衡量病人脉象变化的标准,脉象传递人体生理机能正常与否的信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依据。
同一平人的脉象,在同一季节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季节,却有变化。既有常,也有变。《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四时脉象,如弦、如钩、如浮、如营,表明有相对稳定性(“常”),不同季节的脉象相比较,或如弦,或如钩则显示其变化性(“变”)。不知脉象的常和变,怎可成良医?
邪风侵袭机体,引起疾病。外感疾病的发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有其常规,知其常,乃可制其变。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要求医家密切注意疾病传变的进程,因势利导。
《周易》认为,欲发挥主观能动性,其认识与行为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内经》强调养生、治病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完全符合《周易》思想原则。
《内经》指出:四时气候有变化,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疾病的发生,正由于违反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因而明确主张:“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一观点,同《周易》“与四时合其序”的主张异曲同工。
《内经》指出:“东西南北地气不同,人的饮食有别,多发病不同,治疗措施亦异。东方,鱼盐之地,民食鱼而嗜咸,多病痛疡,治宜砭石;西方,沙石之处,民不衣而褐荐,食华而脂肥,病多生于内,治宜毒药;南方,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民嗜酸而食附,病多挛痹,治宜微针;北方,地高陵,风寒水例,民乐野处而食乳,藏生寒满,治宜灸。”(《素问·异法方宜》)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人们的生活习性;地域不同常见病、多发病亦不同,治疗方法亦当有别。关键在于守其常而知其变,同《周易》所谓“与天地合其德”的主张,若合符契。
不同患者患同类疾病,治疗方法也应不同。良医高明之处,正在其善于通权达变。《内经》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总之,对患者的疾病要做具体分析,然后对征投药,不可泥一。这一思想,同《周易》的主张:“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象传·泰》),一理相通。
庸医的误人,正在其不知常与变的辩证关系,违反《内经》告诫的道理:“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素问·移精变气论》)切勿主观臆断,胡乱投药。《内经》十分痛心地指出:“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素问·移精变气论》)足见,通权达变,“唯变所适”,是《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精华,也是《黄帝内经》辨证论治思想的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