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在易学流派中有个分支叫做图书之学;图书之学怎样兴起的?向来众说纷纭,它们与道教内丹学存在什么关联呢?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从“图书之学”到《悟真篇》

大量事实已经表明,道教金丹养生理论的发展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同中国传统文化诸多方面休戚相关的,尤其是与易学发展历史存在着极为密切关系的。如果说早期道教学者借用卦爻象数来建构金丹法门使得金丹理论一开始即染上了鲜明的易学符号色彩,那么随着炼丹实践与理论活动的深入进行,易学在应用过程中也获得了变迁与发展。稽考有关历史,可以看出,许多炼丹养生家本身又是易学大师。这样一来,金丹养生理论与易学的结合就更加紧密了。

陈抟与“图书之学”

在易学流派中有个分支叫做“图书之学”。所谓“图”是指“河图”,而“书”则指“洛书”,二者都是以点的轨迹来表示易学阴阳关系的奇特图式。由于具有典型性,后来把演绎《周易》卦爻象数旨趣的图像也归人“图书之学”的范围。“图书之学”是怎样兴起的?向来众说纷纭,它们与道教内丹学存在什么关联,在学术界也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在图书之学流传与发展过程中有一位道教中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陈抟。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或谓“普州崇龛(今潼南县境)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谓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正如历史上许多特出人物一样,他的经历很不寻常。按《仙鉴》等书的描述,陈抟本是“怪胎”所生。他的亲生父母是谁,至今无从考证。据说有个陈姓渔人到河中打鱼,一网下去,非常沉重,提上来时发现网中之物原来是一团紫色“肉球”。渔人因腹中饥肠咕噜乱叫,连忙烧水,准备把他的“胜利果实”化为美餐,但锅中的水刚刚烧热的时候,就听得一声巨雷震响,声波冲击房屋,渔人慌了手脚,紫色肉球从手中滚落地下,霎时裂开,从中露出一个婴孩。

于是,这婴孩就跟渔人姓陈,取名“抟”。这个“抟”字是团圆的意思,表明他是从肉团出世。陈抟自出生以来,相当一段时间都不会说话,直到四五岁时的有一天,他到涡水岸边玩耍,遇上一位穿青衣的女子给他喂了奶,他才开口说话。此后,他聪慧过人,学习经史百家圣典,过目成诵。十五岁的时候,对于诗、礼、书、数的文籍已经读了很多,并且相当精通。后来,曾经参加进士科考,却榜上无名,他就不再追求功名,把家产分送亲朋友戚,带上一个石铛寻找名山洞府去了,因得高人指点,成为一代名道。以上描述带有明显的仙话色彩,这是一般道门高人常有的现象。

在易学流派中有个分支叫做图书之学;图书之学怎样兴起的?向来众说纷纭,它们与道教内丹学存在什么关联呢?

《宋史·隐逸传》以及《太华希夷志》等记载,陈抟先在武当山九室岩隐居,据说他服气辟谷达二十余年,每天只是饮酒数杯而已,后来又隐居华山修炼。陈抟一生著述宏富,撰有《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引及还丹之事;又作《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及诗歌六百余首。

作为一位易学家兼养生家,陈抟不仅得到前代道教学者的正宗传授,并且将之发扬光大。陈抟隐居华山的时候与吕洞宾多有往来,且诗词唱和,共研易学精要。另有麻衣道者曾经传给陈抟《正易心法》,陈抟复加训解,称之为“消息”。该书开篇即说:“正易者,正谓卦画,若经书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

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消息也。”据此,则“心法”乃是以心悟卦象,其目的即是为了内丹修炼。所以,该书第二章说:“六画之设,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意思讲,《易经》的卦各有六画,这样的设定,并没有曲折的意义,其大旨所在是表征阴阳的运动与血气的往来流行。所谓“阴阳运动”,按照《正易心法》“消息”的解释,就像一阳为“复”(其卦爻一阳居下,五阴在上),至六阳为“乾”(乾卦六爻都是阳爻)等等。至于“血气流行”是就卦爻的位置说的,如一六爻为肾,二爻为肺,三爻为脾,四爻为肝,五爻为心。依卦爻的升降来判断血气在五脏中的运行。由此可以看出,麻衣道者所传给陈抟的《正易心法》本身即已将卦象学说与五脏血气运行的理论紧密相结合,以为调心养气之用,其丹道思想跃然纸上。

由于内丹修炼法式本来就是以《周易》象数学为理论基础的,为了探讨内丹奥秘,许多道人便采取了图像的办法,在易学象数的基础上绘出了种种方圆图,以表示天人关系,为修炼提供形象感知的导向。这种情况在《正易心法》中也显露出迹象来。

该书第五章说:“六十四卦,无穷妙义,尽在画中,合为自然。”按照这种看法,则易学大义都隐藏在卦画中,只要细细琢磨卦画,于辞外见意,就能悟出《易》道。显而易见,这正是对“象”的推崇。不仅如此,《正易心法》还以奥晦的语言暗示着图像的妙用:“经卦重卦,或离或合,纵横施设,理无不在。”本章所谓“纵横”,按照陈抟的解释,即是就诸图而发的。他说:“若为诸图,或有二气;老少之渐,或有三代;祖孙之别,或有对待之理,或有真假之义,或有胎甲之象,或有错综之占。唯其施设,皆具妙理,无所往而不可,此所谓包括万象,而《易》道所以大也。”尽管这种解释已作了种种引申,但却也说明了麻衣道者对图像的高度重视。

据许多道教文献以及文人杂记的描述,吕洞宾曾由钟离权那里得到“太极图”,后来吕洞宾与陈抟同隐华山,又把太极图传授给陈抟;陈抟将太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另外,陈抟又从麻衣道者手中获得“先天图”。由此可见,早在陈抟之前,图书之学已略见端倪。不过,应该说,宋《易》图书之学的勃兴是从陈抟开始的。因为在陈抟之前尽管有少量的《易》图传授,但仅限于道人隐者的范围,而陈抟则将所得之《易》图加以衍扩并向许多隐居的儒者传授。《宋史·陈抟传》说,“抟好读《易》,手不释卷”。邵伯温在《易学辨惑》中说:“希夷(陈抟号)易学,不烦文字解说,止(只)有一图以寓阴阳之数,与卦之生变。”陈抟对《易》象数学的雅好乃至成为宋《易》图书学的奠基人,这是由其养性修命生涯所决定的。据说他深通“龙睡”之法,也就是所谓的“睡功”。他“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他曾写过一首有名的《睡歌》:

在易学流派中有个分支叫做图书之学;图书之学怎样兴起的?向来众说纷纭,它们与道教内丹学存在什么关联呢?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池。南北任眠,东西随睡。轰雷掣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骊龙叫减鬼神惊,臣当凭时正鼾睡。

无论是雷鸣电闪,还是大浪滔天,他都能够睡得安稳深沉,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于办到的。作为一位修身隐士,陈抟用诗歌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爱睡”的情怀,但他的“睡”决非常人之昏睡,而是一种炼功的手段。据载,当宋太宗得知陈抟之神迹之后曾派遣使者到华山请陈抟进宫,陈抟除了请求宋太宗允许在华山睡上“千年”之外,还道出了自已“睡”的妙用:调和四气凭烧药,修炼千方只要安。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预测 道教思想 易学流派 道教内丹 道教养生 陈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