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易学的阴阳化生原理与“逆数”复归精神而构造,其中蕴含着内丹养生的要,主要包括下面这几个方面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通过“睡”来调和四气,修炼内药,这说明他的百日“龙睡”实际上是内丹修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种修炼的生活必然促使他在清醒的状态下积极地探讨内丹要理,思考天人关系。他在《易》图书学方面的建树,其主要的推动力可以说就是修炼实践活动。故而,由他所创制或传授的《易》图也就充满了炼功的秘义。据《宋史·艺文志》等书的著录,陈抟作有《龙图易》一卷;此外,他还传有《无极图》。

关于《无极图》,今见于黄宗炎《易学辨惑》中,其图分为五个层次。最下一个圆圈称作“元牝之门”,次下一个圆圈旁边标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中间一个层次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居于五行之上的是水火匡廓图,旁标“取坎填离”;最上一圆圈标明“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因其最终目标或最高境界是“无极”,所以其图名为《无极图》。它依据易学的阴阳化生原理与“逆数”复归精神而构造,其中蕴含着内丹养生的要。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复归的起点是元牝之门。所谓“元牝”就是“玄牝”。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的意思是说,虚空之精生化万物没有止息,这就叫做“玄牝”。玄牝的大门是天地赖以产生的根源。

我们知道,“牝”与“牡”是相对的。牡本指公马,牝本指母马。“玄”是深黑的意思。所以,就表层的意义说,玄牝乃是指深黑的母马。另外,“牝”还指门闩的孔或溪谷。牝的这几种用法虽然有区别,但如果上升到性质上来认识,却都有“阴”的意义,因为不管是母马还是孔抑或是溪谷在古人的眼中都是“柔下”的。所以,久而久之,玄牝就成为一种象征,老子正是在象征意义上来使用“玄牝”一词的。后来,道门中人更加以引申,作为修炼内丹气功的入门法象。南宋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俞琰还为此专门写了《玄牝之门赋》。在这篇赋体文章中,俞琰竭尽形容之能事,体现玄牝的无穷奥妙。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俞琰的赋也充满象征意味,故而显得相当含蓄,乍一读来,不免有一种“丈二金刚一-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若层层剥笋,深入解剖,则可以看出在这位道教学者的笔下,“玄牝”已经成为修炼内丹的一个窍门,因为他一开始就把“玄牝”同“窍”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是暗示“玄牝”即“一窍”,它是修炼大丹的要妙所在。这“一窍”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按照俞琰的看法,这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是说它在体内是可以找到一个位置的,俞琰指出这个“位置”界于“扶桑”与“华岳”之间。扶桑在东,于五行为木;华岳在西,于五行为金。所以,一窍“玄牝”就隐藏在木金之间;再从南北方位来考虑,如果把五行方位构成的球体分为南北两弦,则一窍“玄牝”恰好平分了南北两弦。由此可知,“玄牝”即在于东西南北的十字中点,也就是“土”位,用干支表示就是“戊己”。关于此,历代气功家曾进行反复探讨,以为更确切的位置就在两肾空隙之处,它是生命之门,所以称为“命门”。另一方面,内丹气功的修炼又不是一种完全孤立静止的行为。向来,内丹气功家乃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即是天,天即是人。天(宇宙)是无限大的,而从微观的角度看,构成天的要素又是无限可分的。既然如此,合于天之人在进入内丹气功态的时候也就不必那么拘泥地寻找“玄牝”的具体位置了,而是要从中感悟“生”的原动力。

(2)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如果说感悟“玄牝之门”是修炼内丹气功的起始,那么炼精化气与炼气化神则是内丹功操持的一个具体步骤。

精气神本是先秦的重要哲学范畴。其发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到了先秦时期,许多流派的思想家均应用精气神的范畴来解释天人现象。如老子在论“道”的特性的时候即称“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又说,“冲气以为和”,“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此外,像《周易》以及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论述中也都涉及精气神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派的宗旨不同,先秦哲人对精气神的理解及应用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作为与道家关系密切的祖国传统医学一方面以精气神来说明人体机理,另一方面又以精气神作为基本概念来阐述养生的道理。在《黄帝内经·素问》当中有一篇《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通过“祝由”(一种巫医法式)方法使精变为气的设想。这对道教的内丹气功学说之建立有直接的启迪作用。道教认为精气神是人体赖以存在的三大因素。《云笈七签》卷五五称,“夫修身之道,乃国之宝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为神,二为精,三为气。此三者本天地人之气也。”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讲:修养身心的道理,是国中的宝贵财富。人一身的根本有三个方面,一就是“神”,二就是“精”,三就是“气”。这三个方面说到底乃是存在于天地人之中的元气。《云笈七签》所引述的这段文字虽然并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严密科学论证,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实际上也不可能进行这种论证,但却集中反映了宋代以前道教对精气神的看法。很显然,陈抟正是在这样的根基上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步骤的。对于这样的步骤,明代伍守阳作了深入的发掘。他指出,修炼内丹大药,关键所在是必须懂得“逆而返还”的道理,在意念操作上就是从“有”归于“无”的过程,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则是复归过程中的一大程序。

(3)五气朝元。这是炼气化神的进一步发展。所谓“五气”系指五行之气、五脏之气。在图像上,五气表现为水火木金土的生克关系。题为尹真人弟子撰的《性命圭旨·五气朝元》中有一段详细的说明。按照作者的看法,混沌之初,原只一气,后来才分化为阴阳两仪。两仪既立,随之而有五常五方,五方之气不相同,故有五行之运。如此轮转不息,则五行之气就不能收合,其结果必然是人体耗散。修炼之人必须反散为聚。这是逆反复归思想的一种转换形式。怎样反散为聚呢?首先必须明了五行之气散居五方的数理。原来,古人以水居于北方壬癸之位,配天之生数一;以火居于南方丙丁之位,配地之生数二;以木居于东方甲乙之位,配天之生数三;以金居于西方庚辛之位,配地之生数四;以土居于中央戊己之位,配天之生数五。六以上之数皆由中央之五与四方之数相合而成。所以,俞琰说:“《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乃五行生成数也。子华子云:天地之大数莫过乎五,莫中乎五。”

这说明中土之“五”是相当重要的。“一”与“四”合为五,“二”与“三”合亦为五。“五”者,伍也。相合为伍,聚之大用成。另外,一二三四相合为十,与五相应,聚于中,成为一个整本,故称“归一”。由此可以看出,陈抟的《无极图》以土统摄四方,其用意当在于示人导五气,聚而归中元。

(4)取坎填离。这是“五气朝元”的深化,是内丹能否炼成的一个关节点。如前所述,坎离作为《周易》中的两个经卦,本有原初的象征蕴含。《说卦传》谓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

在卦象上,坎外阴而内阳,离一外阳而内阴,两者相反相成。这种特点为汉代易学家京房所注重。京房将八经卦同十天干相配,创立“纳甲法”(详见本章关于《周易参同契》的分析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在该法中,坎离与戊己相配,以为日月进退之象。由于戊已在五行学中居于土位,这就为内丹修炼提供了可借鉴的法象。内丹家通过导引,使五脏分散之气聚于土位,这是内丹成象的必需。但是,至此为止,并没有完成全过程的一切步骤。因为“土”既然分戊已,这在本质上尚未达到纯化,而是阴阳相分,所以需要继续调理。在内丹学中,分纳戊己的坎离又叫做“药物”,这是锻炼金丹的要素。如何调理锻炼呢?内丹家从易学卦象中得到启迪。作为药物的坎离是由乾坤大父母生成的,坎得乾之气为男,离得坤之气为女。如果以乾坤为先天,那么坎离就是后天。后天需返复先天,才能由末而至本。对此,《性命圭旨》曾作出阐述,以为坎在北,而离在南,这就像男女夫妻不同室,阴阳不交,闭塞不通。修炼的指向就是要抽取“坎”中之阳来填补“离”中之阴。这样,后天之体就向先天之体回归,成为纯阳之体。

易学的阴阳化生原理与“逆数”复归精神而构造,其中蕴含着内丹养生的要,主要包括下面这几个方面

(5)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逆向思维的极致。按照陈抟无极图的示意,当取坎填离,感悟到纯阳果满之“胎神”出现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导神至虚空。这就是将注意力从中下丹田迁到上丹田泥丸宫(百会)-阳神归伏之本宫。由于此时的阳神尚未健壮,正像婴孩那样幼小,还需要小心喂养。所以,这一步骤又叫做“乳哺”。必须注意的是,将阳神迁到泥丸宫,这并不是要把阳神拘束在这一小境界内。如果这样,那就大失陈抟无极图所指示的还丹意旨。据前人之经验,此时应该既不着意于上丹田,又不纵意于上丹田,只是似有一阳神寂照于上丹田,混混沌沌,若有若无,化成一虚空之大境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阳神出窍的感觉,霎时,四方上下纷纷绕绕,这就是阳神将出的征兆。阳神将出即该出,否则就难于进入太虚无极的圣阶。当此之际,即应调神出壳,但不可放纵,一出天门(百会穴),就应该随之而收神,做到“出则以太虚为超脱之境,收则以上丹田为存养之所”。出神的时间和距离应循序渐进,初不可过久过远。其后随功力长进而加码。由一步而多步,由多步而一里,由一里而百里、千里,以致达地通天,入金穿石。当然,这种效果说的是一种境界,它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追求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意念上使“我身”与天地合一,无身无物,复归无极。

总之,陈抟无极图是应道教修炼需要而产生的并用以指导修炼的。由于道教金丹修炼的基本原理本出自易学。所以,陈抟无极图之绘制在深层上也表现出易学的理趣。这大概是陈抟之后的许多易学家为什么对无极图推崇备至的缘由。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周易预测 易学理论 道教思想 阴阳化生 内丹养生 内丹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