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与《悟真篇》的易学象数秘义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华山道士陈抟对“图书学”的研究和贡献标志着道教气功养生学对易学灵活应用的新拓展,那么作为金丹派南宗祖师的张伯端所进行的理论创造,则意味着这种灵活应用与拓展的进一步深入。
金丹派南宗又称紫阳派,这是因为该派祖师张伯端号“紫阳”的缘故。在中国道教史上,紫阳派的丹道理论不仅别具特色,而且很有影响。自宋代以来,紫阳派传人既注重内功实践,又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最受推崇的就是张伯端的《悟真篇》。道门中人将《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相提并论,足见其地位之高。
张伯端的《悟真篇》与易学有何关系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结合其生平事迹对其思想主张略作阐述。
(1)张伯端生平与性命双修思想
张伯端,字平叔,一名用成(诚),天台(今属浙江省)人,自幼好学,长而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都留心详究。先是传“混元之道”,因未精而游历四方,孜孜访问。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随陆诜往成都,据说遇到刘海蟾。海蟾授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
张伯端自此改名用成,苦修内丹。那时,有一个僧人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片刻功夫即可到达。一天,僧人与张伯端相遇,雅志契合。伯端请僧人一起神游远方。他们约定往扬州观赏琼花。于是,两人同处静室,相对瞑目,出神而游。僧人神游的速度快。伯端刚刚到了扬州,僧人已经绕着琼花转了三圈。张伯端说,今天咱们俩人一同到此,何不各折花一朵以作凭证?僧人应允。当他们收功时,张伯端问僧人琼花何在?僧人袖手两空,而张伯端却从手中拈出琼花来与僧人玩赏。这是在道门盛传的遗闻趣事,在具体情节上可能经过了一些艺术加工,但也说明张伯端的内功气法是有很深造诣的。其中之奥妙,张伯端曾经透露一二。他说: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亦间见矣……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指禅师)之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
张伯端告诉人们:今天世间的人在学习禅定之法和修炼成仙的方术,但像我与禅师俩人这样的水准可以说并不多见…我所学习的金丹大道法,是讲究性与命一起修炼的,所以能够做到聚气而成形,散形而成气,在这种境界中神游,不管到达什么地方,都是靠自己纯正的意念来显示形体,这种纯正的意念也就是“阳神”;而禅师所修的方法,过快地追求功效,没有修养命功,只是一味地修学性功法门,所以其神游不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看不见其形影,其意念所发,可以叫做“阴神”。
从上面的引述中可以看出,张伯端的内丹功法与佛教禅宗的修行法式是不同的,他不仅要导引体内阳神出窍,而且要达到散成气,聚成形的效果。他认为要达到这种效果,既要修性,又要修命,这就叫做“性命兼修”。所谓“修性”即炼心神,而“修命”即炼形气。道门中有“性即神”与“命即气”的说法。在金丹派南宗看来,性与命,原不可分,在天则叫做“命”,在人就叫做“性”。所以,神气虽有二用,修命则当兼修。张伯端长期中的养生实践就是以性命兼修为其指导思想的。
(2)张伯端《悟真篇》的易学象数符号旨趣
根据性命兼修的立场,张伯端创作了《悟真篇》。这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道门的又一部金丹学的要典。所以,《悟真篇》在思想上与《周易参同契》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悟真篇》作者弘扬《周易参同契》的传统,援《易》以明丹道,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媾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按照作者的理解,《周易》这部书中具备了穷究哲理尽其性情以至于命根的言辞;而《鲁语》”中则告诫世人,应以“道”为友不可任意,受重用就行道,不受重用隐身而藏,不固执于某种格式,对于古代的文化述而不作、不自我标榜。这就是孔夫子探究性命奥妙到了臻善臻美境地的表现。汉代的名士魏伯阳引用《易》学中阴阳交媾的基本道理创作了《周易参同契》,以说明金丹大药的妙用所在;唐忠国师在《语录》中首先引述了老子、庄子的言论,以显示至高无上的大道的本根与枝末,这难道还有什么不得体的吗?教门虽然分为三派,但道理归根结底却合于一体。在这里,作者不仅注意到《周易》中的性命思想,而且追溯了自汉代至唐朝有关性命问题的一些论述,明确表示了“三教合一”的观点。这样,作为儒道共同遵奉的古老经典著作,《周易》的形式与内容被广泛应用于《悟真篇》的创作中便体现出一种主动性来。
《悟真篇》是以诗词之体写成的。从形式上看,其顺序是依照《周易》数理安排的。作者在序中还说:“仆既遇真荃,安敢隐默?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
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六十四首绝句合于六十四卦,这显然是根据《易》数原则来考虑的,而十六首七言诗为两个八的倍数,这其中包含着八卦的概念,至于一首五言诗所取法的“太乙”也属于易学的一个支派,还有岁律问题,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以易学为纲要的。因此,《悟真篇》的这种结构安排很明显表现了作者取法《周易》的指导思想。
从内容上看,《悟真篇》应用《周易》的例子更是随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