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性建筑选址,应优选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或选在与城市居住区有防护隔离带的地段
宁住庙前,不住庙后
近代,在城市中,人们不断建设各类祭祀性建筑。有祈铸天地神灵的、祭祀祖先的、缅怀先烈的,也有宗教的各种寺庙、教堂。这些建筑,按照中国传统理念认为是虚空的、精神的,人体科学论其为“隐性物质”(例如气功的炁),但这些建筑确是城市建筑的一部分。
祭祀性建筑用地,易理属性具有阴性场气。在用地选择中,应避免在居民日夜所及的居住区地段,应选择在远离居住区的独立地段,调查统计证明,居住在寺庙近旁的居民,得风水病者居多。这不仅是心理上的和环境污染(空气、噪声、视觉等)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风水学上的原因。阴阳平衡中的居住区中加上一个阴气很重的项日,在风水场气上产生一种破坏、失衡,长期居住是对人体不利的。
有些城市为缅怀先烈,将烈土碑(鞍山、本溪等)甚至烈土墓(黑山、江源、山东的莲莱等)建立在城市中心地区或制高山顶上。基及碑比山下楼高,开门见山,开窗见基,阴高阳低,以阴压阳。调查统计证明,风水病屡发。在风水上崇阳的地段,如市政中心,市中心广场地段,亦不宜建阴气较重的祭祀性建筑。否则,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风水场气上均为不利。
祭祀性建筑选址,应优选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或选在与城市居住区有防护隔离带的地段。这种隔离带,有林木绿地,或有较宽的河湖水面。同时亦要在交通上确保通畅易达的道路为佳选。对于“望城碑”“望宅墓”应适当迁移。
寺庙的选址,在传统民谚中,有“庙后贫,庙前富,大庙左右出寡妇”及“宁住庙前,不住庙后”的说法。这是千百年民间体验得出的谚语。虽尚未得到专题研究和科学的证明,但作为一种民问谚语,也是应当重视和研究的。寺庙属于祭祀性建筑,多静,少尘俗之用,人们聚集又带有各种沉默的心理场态,殿堂多幽深昏暗,晨钟薪鼓,又常与灵冥祭楼活动相关,其总体的场气,属阳性。大庙宜在远腐世俗的山林之中,而不适于在居民区中选址。在既已形成的居住区中的寺庙,应适当迁移,或划出隔离防护绿带,加以双向保护(保护居住区,保护寺庙的特殊环境)。经考察,寺庙附近的建筑确实存有不良风水效应的现象。
中国的寺庙,有佛教寺庙,道教寺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基督教的教堂。
后两种寺、堂,生在城内居民区中,利于市民按近。前两处寺庙,多选址在山林之中。甚至形成寺庙集群的专门的山林。如道教集中的武当山,佛教集中的普陀山、少林寺,及兼容佛、道的五台山(山西)、千山(江宁)等等。寺庙选址的价值取向不同于民俗。一般民居民俗所追求的祈福、求官贵,旺财,旺丁(生儿育女,兴旺家族),对寺庙而言,并无价值。寺庙主要是有利神祇祭祀供养,有利出家人清修,香客、施主有出人方便条件,寺庙风水要求因此与民居有别。民居避正子午的山向,寺庙则不避子午。寺庙可因山而兴,形成旅游胜地。山林也可因庙而名。
佛教寺庙,本不重视易理风水,认为一切外在条件,皆取决于修炼者的内心。
佛教一句名言:“世上本无穴,穴在我心中”。因此寺庙只选择背风向阳风景优美隔离尘俗之地。常在山坳内,山崖下建寺。白唐代以来,融合渗透中国的文化内涵后,佛教寺庙也逐渐注意山水条件和风水格局。但仍远非道教的讲究。道教的庙观,则十分注重风水。对阴阳和合,山势五行,很是讲究。庙观不仅多选址在山坳,而且多取高地。河北邢台的张哥老庙选在巨大的山坡四地之中,背靠北面的悬崖峭壁,面向南面的山下田野和远处的小山。左青龙,右白虎,十分明确。在山顶上制高点建玉皇顶庙。庙群依山,逐级而下。辽宁千山的无量观也是依山逐级上下,形成建筑群,各庙后院即连接另一庙的前门。千山另一处道教建筑群五龙宫,则是在风水格局十分特异的环境中选建的。周国五条山脊会交于一处平地,犹五龙相会拱伏在此,巨大庙院端坐在五龙相会之所,故名五龙宫。
在寺(佛教)、观(道教)的选址中,有个共同规律,是这些寺庙多选建在形煞之地。这些形煞,如峭壁、怪石、山顶端等,均是民居所避忌之处。甚至在理气上,竞敢于选建在“四墓”线位的辰成、丑未线上,或处于两卦的夹线上,或在“空亡”线上,也反映了寺庙建筑选址的特殊性。在风水学上,寺庙本身就是“镇物”,认为可以镇煞,此非民居所能。寺庙选址或优选风水宝地,或将形煞之地加以化煞,将特煞转化为特吉。因为风水学基于易理,认为事物没有绝对的优势。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绝地”,都是可以转化的。物极则反。而转化后,则极劣之地可转变为极优。这是有异于民居的。
就佛寺而言,其前殿(山门—天王殿一—大雄宝殿)实际属于阴宅性质,场气为阴。大雄宝殿前的标准布置格局是小佛塔或经幢。原是藏佛祖之骨的,与其相对的是天王殿的韦驮佛,是专司守护佛骨的警卫将军。正殿大雄宝殿之前的建筑群场气,属阴,可以阴宅论。而后院的藏经殿及僧房 、灶房、库房,则属阳宅。因此整体论寺院,是阴阳合二而一的中性偏阴的场气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