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如果不能采取攻势,比如兵力不足,作战地势不甚有利及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
必攻不守
“必攻不守”出自《威王问》,是《孙膑兵法》里一再陈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应采用以进攻为主而不是以防御为主的战路。也可以叫“攻势战略”。
“必攻不守”,本出自齐国将领田忌同孙膑的一段对话,为了对“攻”的意义有确切了解,不妨将这段对话介绍如下:
田忌问孙膑:赏罚者,兵之急(最紧要)者耶?”孙膑说:“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整饬纪律),令民(卒)畏上也。可以益胜(增加胜利条件),非其急者也。”田忌又问:“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膑答:“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统车)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元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已举出六样东西,而孙膑却说,其中没有一样是最急迫的。田忌实在难以忍耐,便“忿然作色”地说:“此六者,皆善者(善于用兵的人)所用,而子大大日非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孙膑回答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很显然,孙膑的意思是说,在战手中,虽然权势、诈谋和信赏信罚都很重要,但它们只能帮助人们提高作战勇气和增加胜利的信念,却术能告诉人们,如何去实际操作,只有“必攻不守”做到丁这一点。因为,相比之下,攻势作战,能提高参战大员的主动性和我很往,能给对方以大的粉料控份,政势作战还可以取花机之利使自已己总是处手看利的态好。正因为这样。孙脹把“必攻不寸”此做是作败指导中的“骨”。
在战争中,如果不能采取攻势,比如兵力不足,作战地势不甚有利及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那该怎么办?孙膑认为,应严阵以待,加强守卫,暂避锋芒,但应保持攻击势头,并随时做好进攻的准备(埤垒广志,严正辑从,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反对构筑深沟高全,而是有意把堡全修得很低,使自己的士卒有半个身子露出来,对方能看得见,表示无所畏惧。同时,当敌人接近堡垒时,“劲弩趋发”(强弓与利箭),威慑对方,减杀其战斗力,不向其示弱,表示要血战到底。
有学者质疑;既然孙膑认为,攻人对方领士作战不及守士抗敌为优,即为客不如为主,在这里又陈述取政击态势的好处,岂不矛盾。
并不。因为,第一,孙膑这里强调的是采取以政击为主的战略,这里主要指保持主动地位,保持攻击态势,不是每一次都育目采取政击行动;第二,正由于按传统的战法,为客一方必须等待为主的一方选择好作战地段,做好准备,才能进人攻击状态;为避免这种缺点,孙膑主张作机动式防御和机动式攻击,包括防御时的“以车代垒”和进攻时长距离迁回及创造战场等。若仔细研究,孙膑能在桂陵之战中“擒大子申”和马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也主要是采取机动战法。
孙膑之所以特别主张攻势作战,恐怕与他所在国度、战争规模扩大及本人理论特色均有关系。
孙膑生长于齐国。齐国地理位 置及历史传统決定了他的兵法家们有长于进攻的癖好。商鞅说过:“负海之国,贵攻战。”齐国正好是他说的“负海之国”。在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春秋战国年代,齐国想要立足,后退无路,只有进击。这一处境仿佛是西欧腓特烈大帝时期的普鲁士。相传,齐国第二次兴盛,即齐威王当政期间,由于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举兵,使得“楚人不敢为寇东取”“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孙膑兵法•强兵》里也记载着齐攻燕(公元前 314 年齐宣王率军伐燕)、齐败楚(公元前 301 年齐与韩、魏等国联兵伐楚的重丘之战,杀掉楚将唐味,收复重丘)、齐败起(公元的 325 年齐败赵于平色,俘越将韩子)、等著名战很,无一不是以攻击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