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易传》包含了太极全息论在内;面互,亦包含了易的其它各含义

在网络上有关孔子作易传的一些其它说法。此辑录部分作概说,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多万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共一万六千余字。

这六篇帛书易传的第一篇是《二三子》,经拼接整理,共36行,2600余字。帛书《二三子》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二三子”关于《周易》的问答,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周易》乾、坤等17卦卦爻辞的意义。

第二篇是《系(繁》辞》,与今本《系辞》基本相似,只是较今本《系辞》少了一些章节而已。这其实是出土文献的通例,不值得大惊小怪。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一样,有许多解《易》的“子曰”,这个“子”,从上下文来看,当属孔子,是古作对夫子即老师的尊称。第三篇是《衷》,约45行,共3100余字,通篇记载“子曰”论《易》,其中有今本《系辞》下箱的许多章节和《说卦》的前三章,第四篇是《要》。共24行。记字数1648。虽有残损,但从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后两章看,一是记“夫子”与“子贡《赣)”关於“老而好《易》”的辩论,一是记孔子向他的学生“二三子”讲解《周易》的损益之道。第五篇是《缪和》,共70行,第六篇是《昭力》,共14行。共记字数“六千”,《缪和》、《昭力》两篇基本上皆为缪和、昌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昭力等人向先生间《易》的记录,这个解《易》的先生之言称为“子曰”,也有一处称为“孔子曰”。

帛书易传的这些记载不但证实了孔子有解《易》之事。而且还揭示了一段孔子思想变化的隐秘。帛书《要》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X(诡,□X符指缺失之字)其报。《尚书》多令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

“赐闯诸夫子日,“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感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平?”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傲(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面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

从子贡所称的“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日,“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可知,孔子晚年之前对《周易》极为轻视,以《周易》为求“神灵”、讲“卜筮”之书,认为好《易》就会“德行亡”、“知谋远”。到晚年,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却为之一变,“老而好《易》”,居然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为此,子贡不解,孔子回答道“《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遣言焉”,”《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X(渐)人为而去诈”,认为《周易》一书产生於“封乃无道,文工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藉昝”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民意识(“其虑”)。估计孔子是“乐其知”,贫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上述帛书《要》篇还记载:孔子↵X(籀)至於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X(叹),戒门弟子日,…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止)百篇,难以致之。不同於古法,不可顺以髁(?静)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X(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面君(群)毕者。此之(谓)也。

《易传》包含了太极全息论在内;面互,亦包含了易的其它各含义

孔子后期认为《诗》、《书》、《礼》、《乐》,卷帙繁多,不止百篇之数,从中获取“天道”、“地道”、“四时之变”和“人道”、“君道”,不是容易之事,“难以致之”。而《周易》有“阴阳”、“柔刚”以见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见“四时之变”,有“上下”以见“人道”、“君道”,《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所以“□X(由)一求之”、“得一面君(群)申”,从《周易》的损致使易理至今不明,从而致使现今不能更好地以易学作为各学科的启示与利用。"易",总概简单而言,就是“阴阳互易”。然则这易,还包含了太极全息论在内;面互,亦包含了易的其它各含义在内。

《易》含义或涵义,是具有全息性、多样性、相关性、综合性等特性。其有如人身某些部件,一物而能多用,比喻口腔部件,具有咬吃又是辅助发音说话,或比喻阳具,既是排泄小便又同时是生殖系统的器件,等等,正因为《易》的独特性涵义,令《易》成为能“宏征万显,微几幽隐",从而使其变成了群经之首。“易”之义性、理性,能广能细,能大能小,能无能有,能混合能类分,这并非是通行说法的简单性归纳为“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也更不会止于“互易、中易、交易、圜易”等。它是万千字宙世界的高度性归纳的自然规律性科学理论涵义,故“是”为“自然规律性”,也就是说,“易,是阴阳互易;是自然太极规律性”。这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宇宙万物。是自然科学。是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象数。

然而若再深入,以道释家仙佛之修炼面言易义,则易还有不容易为人所如的另一重要涵义。易者,从日从勿,目者,太极之象阳也,内视反观之自我太极圆光象拟也;勿者,无不也,无思无为也,阳之动面旋走也。太虐之象也。内视反观之无我虚空黑暗象拟也。勿古有为半赤半白之旗帜飘也,故可为日阳动走于阴无之气也。也有说指勿古为物字,此应指虚气物。所以,易之义无穷面有尽出。相信可在道佛的修炼最高境界中,以“无有”得到一些类似的推证。易字还隐含着天地人、神精气、上下中、外(表)内(里)核(心)等的三道隔层的三元合一,及阴阳、时空、静动、无有的二元合一的多重关系性。

在列子之书《冲虚至德真经》中。对易的说法最为本真、全面与简朴,其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商,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坷。易变面为一,一变面为七,七变面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注,浑论,有指通为混沌。冲者。从水,中声,本义向上涌流,多有指冲通中解,然而此认为不妥,冲与中于古不同,冲字从孑指阴阳二气,从中指虚中而二气近趋于中,有如冲脉之判分两侧于中间,简单形容之为似两竖居中面立)。《系辞》其实也有作易的深人解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也就是说,易如同神灵一样,是没有形隙的,如若无极。

《易》之大道,实则是显浅易见的自然规律性,是宇宙的本真,“百姓日而用不知”,是因其没有较好的文化教育作基础,然而古圣贤已作文字图符的高度概括,可是后世儒生道者一味隐晦其意,致使现今让人神秘难明,致使敬面远之偏离而不可全知,更使现今不得不长篇累赘地加以重复更新阐明,以求能多角度让人加深理解面至返朴归真之境界。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易传 周易学说 太极全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