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有机说与风水中的有机自然观,诗人心中的“自然与生命的契合”
“只有在诗人的世界里,自然与生命有了契合,旷野与山岳能日夜喧谈,岩石能沉思,江河能絮语。”
这首出自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叙述了诗人心中的“自然与生命的契合”。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把自然看作是有生命的观点早已出现。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证明大地是有生命的,且像人体一样有着经络穴位。这与中国古代关于大地有生命的有机自然观极为合拍。这一观点于《易经》中最先提出,黄帝内经素问》《黄帝灵枢经》以及早期的纬书中谈论尤多。中国古代气论认为,天生于气、地生于气、人生于气、万物皆生于气,它们有着共同的本原。
《鹦冠子》日:“天地成于元气”《泰录》《庄子》日:“人之生,气之聚也”《知北游》;张载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方以智认为:“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物理小识。气论》;朱熹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气之流行,充塞字宙”《楚辞集注》卷三),且“人气便是天地之气,然就人身上透过”《语类》卷四);程颗曰:“任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十五);王廷相认为,“人与天地、鬼神、万物一气也”《《慎言·作泾》,“余讲学只主六字,日天地万物一体”《呻吟语》卷二),“山泽水土,气皆入乘之,造化之大宅也”《《慎言·道体》。
既然气论认为天、地、人都是气所生成,那么它们之间都有着某种共性,也可彼此感应。
从理论上讲,大地有机说与“自然感应”观有密切的关系《说文》日:“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这是“感”字的本义。《管子·心术上》;“感而后应,非所设也。”说明了物与物之间的感应关系。《易大传》提出“二气感应以相与”,为后世元气论者
所公认,并在元气论的自然观中产生过深刻影响。之后的许多思想家如郭璞、王廷相、刑云路、杨暄、王夫之等人都用“气有潜通”“气以虚通”“一气牵系”气的“吸”与摄”气的“往来施受”解释过物与物之间的感应关系。正如王廷相和程颐所分别总结的,“人与天地、鬼神、万物一气也。”《慎言》“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二程遗书》卷十五)。
有了天、地、人自然感应观,大地有生命的学说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
《易传·说卦传》中把天地分别比作父母,这是把“大地”比作“母体”的开始。书中有:“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
《易传·象传》中有“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生”,又说“天地纲蕴,万物化醇;男女婧精,万物化生”。《字林》“纲蕴阴阳和气也。”将天地之合与男女二性的交嬉相比拟,这已很明显地把大地看作一个有机体了。
类似的论点还很多,庄子》日,“阴阳于人不翅(童)父母《大宗师》,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二者交通成和而物生蒿”《田子方》。
《礼记·月令》有“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荀子·礼论》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吕氏春秋·有始》有“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先哲们几乎一致认为生命的产生与天地的交合异曲同工。更直接的类比还在后头。
《河图括地象》:“荆山为地雌,·····岐山为地乳,····汶山之地为井络。”
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而生爪牙也。”
晋代郭璞《葬书》中提出了明确的“大地生气”说。认为“阴阳之气·..···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日:气乘风则散,果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可见风水早已引进了大地有机自然观。它认为,大地有生气,像人之有脉络,生气沿山体延伸,随山势而上下起伏,地下的气可以通达地表。这显然受到了《易传》“山泽通气思想的影响。
唐宋时期,大地有机说和经络学说有了大的发展。唐代曾文迪《青年正义》序把人体的呼吸之气和身体中流动的血液比作自然界的水和气,他说:“脉者,呼吸之气,流贯百骸者为血。血脉相连,犹水不离气。”
据考证约成书于唐代的《宅经》对住宅周围形势的论述充满了大地有机的观点。书中指出:“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大地俨然一副人的模样。
宋代蔡牧堂在《发微论》中把自然界的水、火、土、石分别比作人身上的血气骨肉,他说,“水则人身之血······火则人身之气··..··土则人身之肉,·····石则人身之骨,·····合水火土石则为地,犹合血气骨肉为人。”这与《宅经》的观点完全一致。元代司马头陀在《天元一气寓形论》一文中写到:气“行乎山,适乎水,有升降变化之机。不同者非不同也,因流峙之有形,而气以随之,亦理之自然也”。作者认为山体中到处都充满着气。
清代叶泰的风水著作《山法全书》“生气之所在,其形色土石亦有可见者,其形则生动而不蠢死,其色则光彩而不暗晦,而土则湿润而不发散,其石则细腻而不燥焰。”说明了地中生气的广泛存在。并指出:“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这仍然是大地生气说的观点。几乎每一部风水著作都是以生气为主旨。由于“山泽通气”《易传》,大地充满着生气,“生气”预示着生机,代表着昌盛,在《易经》中属大吉。整个风水学都是以气论为主旨、以“生气”为寻找目标发生发展的。而“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只有在“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前提下,风水学的发展才有其价值可言。而“大地有机”说的科学性在今天越来越被科学发展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