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指南

明清时代风水分支理论更为发达,滋长了民间风水活动的大兴

大约从唐宋开始,风水学出现了形势派和理气派两个主要分支。形势派认为风水重在恋头形势,即周围的地形环境而理气派认为风水的好坏关键是生气的有无,即构成景观的潜在环境,理气派还把方位、罗盘之法列为重要的内容。至明清时期,这两个分支理论均有较大发展,人们在大量研究前代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挥和阐述。

就理气派来讲,明代常熟人缪希雍《葬经翼》就是代表。由于缪氏精通医术,因此能把中医学上的“气”、“脉”等理论用之于风水,其篇目中有:望气、三宝经穴法、脉缓、脉急、脉硬脉软、脉侧、脉中等概念。全书很强调“气”,开篇就说:“夫山者宣也,其气刚;川者流也,其气柔。刚柔相荡,而地道立矣。”篇中又有“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法葬其止”,“山止气聚,名之日穴”,还有专门的“望气篇”等等。整个探穴过程有似中医学所讲究的望、闻、问、切诊断过程,这对风水理论是一种发挥。所以许多风水家称“相地如相人”就是这个道理。

明清时代风水分支理论更为发达,滋长了民间风水活动的大兴

明代还出现了专论风水中“水”的专著《水龙经》,由蒋平阶撰。书中所谈气机妙运、自然水法、论支干、理五星等等,皆以水为纲,以“气”为根本。如作者在论“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夫溢于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或去或来而知之矣。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辅行龙者水,故察水之所来而知龙气发源之始;止龙气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这段话很精彩池论述了“水”与“气”的表里关系,即水所在就是气所在,根据河川的走向就能找到“生气”。因此,这就为在无山的地方生气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平洋之地,以水为龙。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本书堪称明清时代“理气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其它有关理气派的著作还很多,如明代徐之镇的《罗经顶门针》王君荣的《阳宅十书》清代梅自实的《定穴要诀》高见南的《相宅经纂》等等。此不一一赘述。

形势派在明清之际亦有所发展《地理五诀》中对构成风水环境的要素总结为五个方面,即龙、穴、砂、水、向。形势派强调“形”,并非不讲“气”正如《葬经翼》中谈到的:“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日: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也就是说,形是气的外部表现,有形即有气。这一观点在明清时表现较明显。因此,形势派很注重生气所在的“龙”。《阴阳二宅全书》卷一列有“龙说”,认为“地脉之行止起伏日龙”。叶九升在《地理大成·山法全书》中对“龙”的解释是在《宅经》关于大地有机说的基础上的发挥书中认为:“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宅经》是“以形势为身体”,《山法全书》是以形势为龙体,龙体更近于地脉的观念。

明清时代风水分支理论更为发达,滋长了民间风水活动的大兴

明清时代风水中的“宗族”观念很浓。风水中的宗族观念实乃儒家伦理观念的反映。阴阳二宅全书》等著作中均寻祖宗之山,再寻父母之山,然后找阴阳之穴。祖宗之山乃群山发脉处,父母之山乃山脉之入首处,风水力图通过山的“宗族”关系来表明山体气势的庞大。

总之,形势派很强调山体形势,因而对砂(即主龙周围的小山)的形势也很重视。《阳宅会心集》中强调砂也要高大有气势,“盖收气挡风落头结构全赖乎此”。由此也可推知,形势派的发展与南方山区的地理条件有关。然而,形势派的推广应用并不限于南方,北方也很看重亦头形势,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均有着典型的风水环境,这为我们今天研究明清风水提供了良好的例证。还要提到的一点是明清两代皇室对风水的宠信,也滋长了民间风水活动的大兴。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风水学 传统文化 家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