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家很讲究山川形势,他们把山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围合,寻找聚气之势
风水学家很讲究山川形势,他们把山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围合,寻找聚气之势;追踪山系来自何处,水的源头何在,于是有了“来龙去脉"这个成语,后来这个成语引用到其他领域,意喻寻找事件的由出与发展。
我国区域辽阔,虽然地形复杂,山脉众多,但其分布却很有规律性。这个规律,便是我国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提出的“一带三弧”的结构。“一带"是指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地,即昆仑山一秦岭山系。“三弧"是指东西走向山系北面的“蒙古弧”,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弧"和华南的“华南弧"(图2-5)。这些山系是由欧亚,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位于中国中部的昆仑山一秦岭一大别山脉是我国最重要的山脉系统。而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倾斜阶梯。整个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图2-6)。
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天气,物候,水文,山脉和土壤地理知识。早在战国前后,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山经》和《禹贡》。《山经》突出地讲了区域地形,把我国山地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有起首,结尾和伸展方向。《禹贡》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组成。两者均对山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以山为纲讨论了地域位置、山系、水系、天然动植物和矿产资源等。汉代以后将国家疆域政区,形胜建置沿革正式载人史册,成为《地理志》。魏晋以后,随着裴秀制图六体的提出和应用,古代地图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周礼·地官司徒》说:“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洋、丘陵,坟,原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看来,早在周代时就把地理作为国家人民安养生息的大事来对待,并设专职来管理了。总之,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是非常发达的。古代堪奥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将地理学的成果与堪奥术结合起来,对形法大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