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明堂理论 所谓明堂,是古代天子进行宗祀、告朔和朝觐的地方
社会图式——《周易》与古代人民生活
《周易》是古代人的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周易》反过来也就为古代人的社会生活服务。《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古代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在古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周易》的世界图式及其天人合一论的思想,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士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按照《周易》的天人合一论的思想及其模式进行安排的。《周易》的天人合一论的思想及其世界图式,对于古代人的社会生活起着规范或指导的作用。
《周易》的天人合一论的思想及其世界图式,对于古代人的社会生活起规范或指导作用的具体表现,主要地表现在明堂和月令方面。古代人按照月令在明堂举行祭祀活动,而明堂的造型、结构、装饰和布置,以及月令的安排,都是和《周易》所模拟的世界图式相表里的,都是和《周易》的天人合一论的思想相一致的。
可以说,明堂和月令是《周易》的世界图式和天人合一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而《周易》则是明堂和月令的理论基础。
《周易》与明堂理论
所谓明堂,是古代天子进行宗祀、告朔和朝觐的地方。根据传说,黄帝祭祀于明堂;还有的说神农之世祭祀于明堂,可见明堂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了。
《淮南子》记载说,《大戴礼记》有过“明堂自古有之”的说法,也说明在远古的年代我国就有明堂。《考经》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是周代的开国君主,周公为了表示对文王的崇敬,将原在太庙举行的祭祀典礼,改在明堂举行;从西周时起,在明堂举行宗祀已成惯例。另外,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时有人献过《黄帝明堂图》,汉代人已经认为明堂是由黄帝创始的了。根据报道,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县牛梁河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中,己经发掘出明堂的建筑遗迹,这说明明堂在原始氏族社会确实已经存在了。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古代的明堂是一座以茅草盖的房屋,上部呈圆形,下部为方形,以茅草盖屋,据说是取其质地洁白;上圆下方则是象征天圆地方。明堂的内部构造,是按照《洛书》的格局安排的。
明堂凡九室,每室四户,八牖,共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东、南、西、北“四正”的方位上,各有一问正室,东出的一间称为“青阳”;南出的一问称为“明堂”;西出的一间称为“总章”,北出的一间称为“玄堂”。四间正室的两侧各有一个侧室,称为“个”。譬如,青阳左个、青阳右个、明堂左个、明堂右个、总章左个、总章右个、玄堂左个,玄堂右个等。中央的正室称为“太庙太室”。从明堂的内部构造来说,三、七、九居于“四正”的方位;二、四、六、八居于“四维”的方位;五居于中央,这和《洛书>九数的方位配置是完全一致的。从明堂九室的名称和方位来看,东方一室称“青阳”,是象征东方七宿-—巷龙所取的变称;南方一室称“明堂”,是象征南方七宿——朱雀而取的变称;西方一室称“总章”,是象征西方七宿——白虎而取的变称;北方一室称“玄堂”,是象征北方七宿——玄武而取的变称;中央一室称“大庙大室〞,是象征天帝“太一”之宫而取的变称。这种格局从五行的角度来说,正是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中央为士,和《洛书》的五行方位也是一致的。从明堂的造型和内部结构来看,应该说明堂和《周易》所模拟的世界图式是一模一样的。
明堂的布器和使用程式是依据《河图》的图式进行的。在明堂举行的祭祀典礼活动,是按照《月令》进行的。所谓《月令》就是纪十二月当行之令。而所谓十二月当行之令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时令;其二,是政令。《月令》依据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的运行及其所处的方位,规定了十二月所当行的时令;然后又依据每月所当行的时令,规定了天子在明堂举行祭祀活动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应当遵行的规则以及适应时令所应当发布的政令。在《月令》看来,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天和人的和谐、一致和统一,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地达到了天人合一。这和《周易》的天人合一论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