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专题

孔疏关于《周易》原理“易理备包有无”和道器问题的辩论,在易学史上和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孔疏提出“易理各包有无”,把“无”作为易理的内容之一,一方面是继承王弼的说法,另一方面也是继承《易纬》,特别是郑玄注的说法,但对“无”做了新的理解。孔疏以道体器用解释有和无,也是一种新的论点。按王弼玄学未以体用范畴解释易理,孔疏以道体为无,器用为有,多半是受了佛学的体用观的影响。关于道和器的关系,孔疏解《系辞》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

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几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足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巴上者谓文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地。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以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

此是说,所谓“形而上”,是说,“自形外已上者”,即无形之谓,凡无形的东西都可以叫作道,此即〝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形而下",是说,“自形内而下者”,即有形之谓,凡有形的东西都可称之为器,此即”形而下者谓之器”。此说同韩伯注不尽同。韩注本王弼义,以“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解释“道”,“道“乃虚无实体。

孔疏关于《周易》原理“易理备包有无”和道器问题的辩论,在易学史上和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孔疏将“道”解释为无形的东西。按下文所说〝既有形质,可以为器用”向,所谓无形,包括尚未成形,所以凡未具备形质的东西都可称为道。按此说法,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没有表现为刚系防画,成为八卦爻象,亦可称之为道。此即《序》中所说“以气言之,存乎阴阳;以质言之,存乎爻象”。“质”,即形质,指有形而言,同“气”相对,“气”指无形的道。孔疏将气纳入形而上的领域,使同韩注区别开来。在韩伯看来,气无形而有象,称之为“气象”,属于有的领城,是虚无实体派生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道”。

可以看出,孔疏的道器观是对王弼派的一种改造。关于道和器的关系,孔疏同王弼派一样,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认为形而上的道先于形而下的器而存在,所谓“先道而后形〞,器依赖于道,有道方有器,所谓“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但他以道为体,以器为用,认为体用是相联系的,不能脱离器用,孤立地讲道。其解《系辞》文“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说:“谓举此理以为变化而置于天下之民,凡民得以营为事业,故云谓之事业也。”又说:“作易者本以立教故也。非是空谈易道,不关人事也。”此是说,讲易道和易理,不能停留在“无”即形而上的领城,要效法阴阳之道,教化天下人,得以经营事业,即《序》中所说“有而教有”,否则便成为崇尚玄虚的空谈了。

孔疏关于“易理备包有无”和道器问题的辩论,在易学史上和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就易学说,孔疏认为,卦画和卦爻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但来于形而上的道,即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所谓“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这种观点,就气和象的关系说,认为有气则有象,并借玄学派有生于无的命题,论证阴阳之气乃《周易》的根本原理,这是对汉易的阐发,对宋明时期易学中的气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疏提出“易象唯在于有’,一方面肯定了取象说,一方面强调《周易》的作用在于“垂教”,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为不能借《周易》玄谈义理,这对宋易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就哲学说,孔疏通过对《周易》原理的解释,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认为气无形质,但为一切有形事物的本原。朱明时期的唯物论,正是发展了孔疏的阴阳二气说,抛齐其有生于无的形式,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孔疏提出的道体器用说,在唐宋易学哲学中引起了长期的辩论。一派继承孔疏的说法,以道为体,以器为用;一派则不赞成孔疏说,以器为体,以道为用。一派则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一派则不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他们通过孔疏,进而将道器和体用之争,引向实体和功能、本质和现象、一般和个别问题的论争。

由于主张“易理备包有无”,孔疏在言、象、意问题上,同王弼易学也不尽同。

孔疏关于《周易》原理“易理备包有无”和道器问题的辩论,在易学史上和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解《系辞》文“圣人立象以尽意”一节说:

此一节是夫子还自释圣人之意,有可见之理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者,虽言不尽意,立象可以尽之也。设卦以尽情伪者,非唯立象以尽圣人之意,又设卦以尽百姓之情伪也。系辞焉以尽其言者,虽书不尽言,系辞可以尽其言也。变而通之以尽利者,变谓化而裁之,通谓推而行之,故能尽物之利也。鼓之舞之以尽神者,此一句总结立象尽意,系辞尽言之美。圣人立象以尽其意,系辞则尽其言,可以说化百姓之心,百姓之心自然乐顺,若鼓舞然,而天下从之,非尽神其孰能与于此,故日鼓之舞之以尽神也。

此段文字的意思是,认为易道深奥,所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取王弼义。但另一方面又认为,立象可以尽意,系辞可以尽言,甚至可鼓舞百姓之心以尽其神,这又是对王弼的忘言忘象说的一种否定。其论点是,易理无形,语言虽不能完全表现它,但通过卦爻象可以显示出来。无形的易理同有形的卦象并非截然对立,人们通过卦象可以认识易理,所谓“有可见之理”。正因为如此,圣人立象垂教,“可以说化百姓之心”。此种观点,表现在哲学上,就是承认物象同其本质和规律具有统一性,通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肯定了感性认识的必要性,对魏晋以来的象意之辩和言意之辩做了一次总结。

有和无的范畴,是由老庄哲学提出来的,王弼派用来解释《周易》的原理,以“无”代表易理和世界的基本原理,以“有”代表卦象和物象。孔疏对此加以改造,以阴阳二气及其变化之理无有形体,解释“无”的含义,从而认为〝易理备包有无’,这样,便扬弃了玄学派的理论体系,为宋易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基础。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卦象 易理 无形 有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