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的行政组织,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四世同堂”,是指祖孙四代同居,不分家,面组成一个大家庭
家庭和睦、四世同堂
古代封建社会的行政组织,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说明家庭和家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从人口的繁衍到品格的提高,从生活到生产等,都在家庭中孕育、形成和发展。当然,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是有区别的,但在立身治家的基本原则上。都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只是程度不同和形式有别而已。所以,《墨子·尚同下》说:“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怎样治理家庭,曾是古人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誉为“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甚至说:“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颜之推,北朝(北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著《颜氏家训》,始作于北齐,成书于隋,共七卷二十篇。阐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兼论文艺修养,影响很大。
《颜氏家训》历代版本很多。宋本《颜氏家训序》说:“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山高海深。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
虽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盖代。其中破疑遗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出《世说》之左。唯较量佛事一篇,穷理尽性也。”(此序不著撰人)清康熙《重刊颜氏家训小引》说:“儿童当以圣贤自命,黄门祖《家训》,所以适于圣贤之路也。世间无操行人,口诵经史,举足便差;总由游心千里之外,自家一个身子,都无交涉,猖狂龌龊,惭负天地。断送形骸,可为寒心哉!黄门祖《家训》仅二十篇,该括百行.贯穿六艺.寓意极精微,称说又极质朴。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诰诫,迄今千余年,只如当面说话,订宛起懦,最为便捷。儿童于《六经》子史,岂不当留心?但‘同言面信,信其所亲;同命面行,行其所服”,黄门祖于《家训》篇首,曾揭是说,以引诱儿孙矣。”(作者为颜之推三十九裔楚沔阳星,写于康熙五十年)宋代司马光也编过一本《家范》,首列《易·家人》挂辞,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节录儒家书中有关治家的话作为纲领,并以史事为例,附加论说。共十卷,分十九篇。为封建士大夫治家所取法。
以上的《家训》《家范》,对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治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颜氏家训》的出现,“一则由于儒家的大肆宣传,再则由于佛教徒的广为征引,三则由于颜氏后裔的多次翻刻;于是泛滥书林,充斥人寰,"由近及远,争相矜式'。”在当时,之所以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欢迎,是因为同在一个文化层次中,适应了他们的实际需要。但这只是反映了社会的一个方面。对于广大平民百姓来说,虽然义理并不相悖,但没有那么复杂,要实际得多。
至今在民间,包括西南地区的苗族等,许多人家的堂屋里,还立着一个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他们敬天地、敬领袖、敬父母、敬老师,从宇宙、世界、国家到家庭和人的教养、自立,均受到崇敬。特别是对于父母和老师,始终抱有感恩之情。父母生育其身,老师教育成人。因此,重视“孝道”和“师道”。
封建统治者重“孝”,常“忠孝”联称,因为至孝之人必然尽忠,所以在实行科举制度以前,连国家选拔人才都是“举孝廉”。民间重孝,既感恩于父母的生养,也是维护家族的延续。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把传宗接代看成首要的责任。因此,对于古人来说,早婚和多子成为婚姻的主要内容。在民间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此的传播,其影响是很大的,如各地流传的《劝世歌》《劝民歌》之类。人生第一事,竭力孝双亲。怀抱恩罔极,始得百年身。随分知奉养,无论富与贫。
偶见稍不愉,委曲问原因。或有为难处,莫生背后嚷。好好行将去,留样与儿孙。劝尔好民众,休作忤逆人。
兄弟本同怀,往往成仇敌。非因妇女嫌,即是争房地。小则口舌多,大则把状递。对质跪公堂,无情又无义。暗中费银钱,空饱衙蠹欲。彼此各倾家,究竟何所济。劝尔好公民。当念手足谊。
子弟要求好,教导在起初。伶俐便上学,鲁笨习庄农。买卖亦频作,三件是正途。从小约束严,长大可无虑。惯子是杀子。此言原不诬。性成要改变,枉自费工夫。劝尔好乡民,家家莫糊涂。
邻得千金买。古语见的真。男婚并女嫁,不在礼多文。疾病相扶持,缓急通股勤。偶有些微嫌,一笑即解纷。彼此生爱敬,何啻骨肉亲。老实人常在,风俗务求淳。劝尔好平民。最要随相邻。------
--河北徐水民间《劝世歌》(1932)
劝吾民,孝顺好,孝顺传家为至宝;试看鸟鸦能反哺,何以人而不如鸟。语云:在家敬父母,强似远韶翔。
劝吾民。敬哥好,手足同胞同到老;骨肉不和邻里欺,切休争竟惹烦恼。语云:打虎还是亲兄弟。
劝吾民。和妻好,前世姻缘天凑巧;随贫随富度时光,夫妇切莫胡乱吵。语云:和气致样。乖气致戾。
劝吾民。教子好,养儿防老教须早;娇养惯成忤逆儿,惹祸招灾悔不了。语云:教妇在初来,教子在婴孩。…
一-甘肃文县民间《劝民歌》(清光绪二年,1876)
劝孝儿歌的流行,在幼小的心灵中懂得了孝敬父母:乌鸦叫,乌鸦叫,乌鸦一叫人人恼请您且别恼。
试看老鸦之慈,
小鸦之孝;
只怕您之为人,
还不如这乌鸟。
---河北蓟县民间儿歌(1944)
小小儿,下南洼。刨个坑儿种西瓜。先长叶儿后开花;叶儿绿,花儿黄,结个西瓜给爹娘。爹吃好,娘吃好;小小儿喜欢的瞪蹬跑。
--河北高邑童谣(1941)
古人对于艺术,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将各种不同的艺术同娱乐结合起来;即使几岁的童稚和不识字的老妪,在传统的大文化氛围中也会受到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口头文学如讲故事、说书和民歌、童谣、谜语、歇后语等,民间年画、剪纸等美术形式也是最为活跃的。在过去,逢年过节家家都要祭祖,堂屋中挂起“家堂神位”,有的还在空格内列出数代的谱系,称做“祖先轴”。陈设供品,全家老少进行膜拜,感谢祖宗的恩泽。旧时的婚礼,横额上多贴“四世同堂”和“五世其昌”的祝颂词。所谓“四世同堂”,是指祖孙四代同居,不分家,面组成一个大家庭。
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这样有利于维护宗法制度,所以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古人的结婚年龄偏早,吉祥语中有“早生贵子”的话,因而还有“五世同堂”者,更受到表彰。所谓“五世其昌”,《左传·庄二二年》记有一个故事,春秋时陈国公子陈完出奔齐国,齐国大夫懿仲想把女儿嫁给他.卜人占卜说,有“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的吉兆。意思是说,五世以后,子孙昌盛,可以与卿并列,在当时是很显赫的。
早婚、多子、高官是封建社会的普遍追求,虽然主要表现于上层社会,但影响及于下层,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与此相伴随的是希望长寿、富贵、厚禄。一般平民百姓虽然做不到,但仍憧憬荣华富贵。因而,在民间年画中处处表现有升官发财,加官晋爵的题材,如麒麟送子之“天上麒麟儿,人间状元郎”,五子登科、连中三元、魁星点斗之类。在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少是穷书生寒窗苦读,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有的被招为驸马,或是抛弃了糟糠之妻,如陈世美之类的人物。有一种叫“满床笏”的年画,是表现一个高官家庭的荣耀。唐朝开元年间,崔神庆之子崔琳、崔珪,崔瑶等皆位至高官,每逢家宴,将各人上朝的笏板放在榻上,重叠成堆,号称“满床笏”。后世以此比喻家门的福禄昌盛。同样内容的另一个故事,是表现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并且被写成剧本。在郭子仪六十岁大寿时,七子八婿会集一堂,皆为显贵,也是堆笏满床,显示出家门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