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白可以改善院落厅堂的光、热环境 达到阴阳转化和平衡
天空光线所能照到的地面为阴中有阳,其中直射光照的地面为“厥阳”,扩散光所照的地面为“少阴”,没有光照射的地面为“太阴”。若“过白面积”过大或过小势必造成厅堂院落地面阳多阴少或阴多阳少,阴阳失衡,这不仅不利于人-神-一天之问的对话,也将造成人所生活的空同“贞照”不够。
由此,中国建筑因地城的不同,使用功能的不同,或建筑朝向的不同,为达到阴阳平衡,过白高度”就会各异,形成了在几何形状上的千姿百态。如广州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的“过白高度”就大于2.2尺。而潮州佃氏宗祠的“过白高度” 就少于1.8尺,究其原因是陈家祠除具有祭祀功能之外,兼具有读书功能,为加强读书所禹的采光强度需要阳多于阴,需要加大“过白高度”。而個氏宗祠坐东向西,为避免日晒引起的刺眼的“强光”,减少风水学称的“煞气”,而降低了“过白”高度。又如岭南的潮州己略黄公祠,因前进只作门厅,进深小,檐口低,又要保证中间庭院有足够大的面积,即间距不能缩短,于是“过白高度”太高,为了控制后进厅堂的“过白”,就在后过厅堂前加建拜亭,同样可以间接调整降低“过白高度”。由此,也可证明中国建筑风水“过白”处理手法上的灵活性和平衡原则的科学性。
广州萝岗岩书院,,倚山而建,后过厅堂标高必然比前过厅堂高很多,为了控制“过白”,前进加建一层阁楼(“余庆楼”),并加高正脊,后进前檐下加天弯罩。这样有效地获得了后过厅堂(“玉岩堂”)内的阴阳平衡,即合适的光环境。
“过白“具有物理学意义,在无光线照射的地面,必然产生“泛潮”现象。控制和调整“过白”具有防潮效应。
“过白”具有建筑景观意义。“过白”手法的外延构成了中国建筑形式多样的“过白景框”。其常用处理手法是“框景”和“夹景”。框景,就是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在视线方向上的中景或远景画面周边,形成完整围合的画框或景框,并留出适当的天地空间,使画面构图完美。框景的构成,一般是门窗洞口、拱券、檐下柱、枋、雀替及合照形成的国合,以及其他中部室透而周辺封內的建筑或景物,
如山石、树木等构成。夹景,可以说是画框或景框不完全闭合的框景形式,一般呈凵字形构图,空缺的一边,往往是天际。夹景的构成,通常是对称列于视野两翼的墙垣、柱、雕像、山石、林木等同地面围合而成。
“风水过白”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完形”框景,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景物层次、远近对比、内外虚实的美妙画境。实现了“近相住形,虽百端而位已”,“远以观势,虽略而真”,使建筑环境中近形的丰姿与远势的气概,巧妙融汇,相得相济,出神人化,子人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
“过白”观赏点的选定,,灵活变通,丰富多样。选在建筑空间序列上的行进起止点、转折点或交汇点,如室内望室外的很多站点,脊標、金標、分心石、门坎、台明边等,或选在室外建筑轴线的交汇点,如道路、流水、桥座、月台、庭院、广场、踏跺等处。框景中的画面要完整,不能为景框所夺、所逼、所压,还要留出一线天际空同。“过白”一语的“过”与“白”形象地强调了其中的含义。
“风水过白”框景的艺术处理,是中国建筑家的匠心独具的经验产物。因历史的原因,其中的风水科学内涵末能很好发掘,尽管在现代建筑中也时常采用,但始终不得要领,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白”处理手法集文化和科学于一炉,“过白”的宗教学意义构筑了中国人的文化氛围;“过白”的建筑学意义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建筑物的间距,过白”的风水学意义实现了“阴阳平衡”;“过白”的物理学意义防范了厅堂院落地面“泛潮”,“过白”的建筑景观意义创造了中国建筑有如中国绘画一般的自然美感。按照中国风水学的理论,“气”是一种“光”“场”“波”,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白”。“过白”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围合空间内“积聚”的“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朝向、标高来调整或控制“过白高度”,达到阴阳转化和平衡,改善院落厅堂的光、热环境。这是中国易理“阳阳平衡”观点在建筑中的独创科学运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