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
一、概述
岁时在《周易》的体系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周易》是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它不仅仅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探索,也与人们生活中的岁时息息相关。岁时反映了天地间阴阳的交替、四季的更迭,这些变化规律在《周易》的卦象、爻辞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易经》中的十二消息卦就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紧密相连,形象地展示了阴阳消长随着岁时变化的过程。
二、岁时与卦象的联系
季节对应的卦象
在《周易》里,春季与震卦有一定的联系。震卦象征着雷,春雷乍动往往是春季的一个重要特征。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渐长的时候,震卦的一阳在下,象征着阳气开始从地下生发,如同春天里的生机开始萌动。
夏季与离卦相关。离卦为火,代表着光明和炎热。夏季阳光充足,气温炎热,离卦的卦象中间是阴爻,上下是阳爻,也可以理解为在炎热中有一定的平衡因素,就像夏季的阴阳平衡状态。
秋季对应兑卦。兑为泽,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气候由热转凉的时候。兑卦有愉悦、收获的意象,秋季的丰收往往给人们带来喜悦的心情,同时泽也象征着润泽后的收敛,如同秋季万物开始收敛生机。
冬季则与坎卦相联系。坎为水,象征着寒冷和潜藏。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万物潜藏,阳气内伏,坎卦中的一阳爻在两阴爻中间,就像冬季里微弱的阳气被阴气所包围,处于潜藏的状态。
月份与十二消息卦
从正月开始,对应的是泰卦。泰卦是地天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此时天地之气相交,阳气上升,阴气下沉,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万物开始生长,是一种通顺、和谐的状态。
二月对应的是大壮卦。大壮卦是雷天大壮,震雷在天上,阳气进一步上升,万物蓬勃生长,力量逐渐壮大。
三月为夬卦。夬卦是泽天夬,兑泽在上,乾天在下,阳气盛极,阴气即将被彻底排除,象征着事物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将有新的变化。
四月为乾卦。乾卦六爻皆阳,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万物生长到最旺盛的阶段。
五月为姤卦。姤卦是天风姤,乾天在上,巽风在下,开始有一阴爻产生,象征着阴气开始滋生,夏季开始向秋季过渡。
六月为遁卦。遁卦是天山遁,乾天在上,艮山在下,阳气开始退避,阴气逐渐增长,如同夏季过后,天气开始转凉,万物开始收敛。
七月为否卦。否卦是天地否,乾天在上,坤地在下,天地之气不交,与泰卦相反,此时是秋季,万物开始凋零,阴气占据主导地位。
八月为观卦。观卦是风地观,巽风在上,坤地在下,有观察、审视的意思,秋季万物收敛,人们也开始观察天地间的变化,为过冬做准备。
九月为剥卦。剥卦是山地剥,艮山在上,坤地在下,阴气极盛,阳气即将被剥尽,就像秋季即将进入冬季,万物生机被不断剥落。
十月为坤卦。坤卦六爻皆阴,是阴气最盛的时候,冬季来临,万物潜藏,大地一片寂静。
十一月为复卦。复卦是地雷复,坤地在上,震雷在下,一阳爻开始在底部产生,象征着阳气开始复苏,虽然微弱,但预示着新的生机即将到来。
十二月为临卦。临卦是地泽临,坤地在上,兑泽在下,阳气进一步上升,临近新的一年,万物开始有了新的生机萌动的迹象。
三、岁时在易理中的体现
阴阳消长与岁时
岁时的更替本质上是阴阳的消长过程。《周易》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岁时中,从冬至开始,一阳生,这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气逐渐增长,阴气逐渐消退,直到夏至,阳气达到极盛,阴气最弱。然后阴气又开始生长,阳气开始衰退,到冬至时,阴气达到极盛,阳气又开始新生。这种阴阳消长的规律就像一个循环的圆周,不断地运转,而岁时则是这个阴阳消长过程的时间尺度。
例如,在人体健康方面,也与岁时的阴阳消长相关。冬季阴气盛,人体阳气内藏,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耗散阳气。而夏季阳气盛,人体阳气外浮,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贪凉而损伤阳气。这就是《周易》阴阳观念在岁时养生中的体现。
五行生克与岁时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与岁时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春季属木,木代表着生长、舒展,春季万物生长,树木发芽,符合木的特性。木生火,所以春季之后是夏季,夏季属火,炎热的天气与火的特性相符。火生土,夏季之后是长夏,属土,长夏是季节转换的过渡时期,土有承载、运化的作用。土生金,秋季属金,金象征着收敛、肃杀,秋季万物收敛,与金的特性一致。金生水,冬季属水,寒冷、潜藏的冬季与水的特性相契合。水又生木,如此循环往复。
在农业生产中,五行与岁时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农民根据不同季节的五行属性来安排农事活动。例如,春季木旺,适合种植树木和播种与木性相关的作物;秋季金旺,适合收割和储存粮食等。
四、总结
岁时在《周易》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通过卦象、爻辞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与《周易》的体系紧密相连。岁时的变化反映了天地间阴阳的交替、五行的生克等规律。从卦象上看,不同的季节和月份对应着不同的卦象,这些卦象展示了岁时中阴阳消长的状态。从易理上讲,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贯穿于岁时的更替之中,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发展和变化。通过对岁时与《周易》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养生保健以及对宇宙万物变化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从而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