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卦亦是两两相对的,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最终归宗于一个绝对于阴阳之上的太极(道)
六十四卦亦是两两相对的,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最终归宗于一个绝对于阴阳之上的太极(道)。似乎没有这个绝对的太极(道),就设有八卦,也就没有了六十四卦。因而这个绝对的太极(道),也就成了产生天地、人物、万事之母,当仁不让地受到推崇。这种崇尚绝对的相对性思维,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色,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比如在政治生活领域,它为殷周以来的政权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天子受命于天,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天子而下,在王朝内部有太史僚和卿事僚以及各级职官;外部则有各诸侯、卿、士、大夫以及庶民、奴隶。进人封建社会,依然是封建帝王处于绝对的至高无上地位。下设之文武官吏亦是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以“易经”为“三玄”之首的魏晋玄学直接通过一乡范畴论证了“以一驭多”和“崇寡贵一”的观念。这种思维特征,对于奠定中华民族对权威崇拜的文化心理产生过重要影响。
寓理物象的形象思维
这是从思维形式的角度看。《易经》作为一个封闭的整体,是数、象、事、理的有机统一。由数而生象,因象以指事,言事以寓理。《易经》很少直讲道理,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将道理寓于过程之中。所谓形 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用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和表述,亦即“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抽象的思想’。亡着重在人类获得的直接经验基础上进行,在其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客体的直观性。亦即《系辞下传》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已知物及其关系中抽象出某此“具体的共相”(黑格尔语),并依靠类比联想等方法,去说明对周用世界及人类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形象思维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易经》的形象思维,当然还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的形象思维亦可称为取象思维。它表现为如下一此特色:
其一是它的取象寓理性。所谓取象寓理,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物象去表达一定的道理。《易经》的取象,分为卦象和群象两个层次,而两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卦象分为八卦之象和六爻之象两类。传统的取象说认为,八卦之象是伏義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实际观察类比得来的。所谓“圣人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八卦之象即: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块(水)、离三(火)、艮(山)、兑(泽)。
可见卦象是一系列的表意性符号,每个符号各有其特别指称。组成卦象的基本材料是奇(一)偶(一-)两种爻画,亦即物象的表意符号,这两种基本符号后来又被赋予“阳”和“阴”两种对立的属性,阴阳爻画的不同排列组合,便生成不相重复的八种卦象,或称为经卦、单卦;八卦的错综重叠,便生成六十四个不相重复的重卦。由于卦体中阴阳二爻的排列组合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形与质。卜人便是以此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并进而揭示其因果联系的。
醫如大壮,雷乘乾,天上有雷,故为大壮;明夷(基),地下有日(火),日将东升,故日明夷;泰(雪),地在天上,阴沉阳升,天地之气爻会,故曰泰;反之,否(量),天在地上,天地之气背离不爻,故曰否。等等。这都表明,作《易》者不能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易卦体系便是运用奇偶之数编制而成的一套完整的表意符号系统。所谓六爻之象,是八卦重叠相荡而成,它由两个经卦组合,六十四卦各成六爻之象。《易传•系辞上传》解释六爻之象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乘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六爻之象,为尔后易学象数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