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年竟然分为六季 《周易》中所保存的一年分六季的“六龙季”
观象授时一一《周易》与天文历法
我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长期以农业立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时节气,离不开对日月运行、寒暑爻替的容观规律的把握,因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很早就发达起来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是“观象授时”,即《尚书•尧典》所说:“乃命義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周易》虽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其卦象的基础主要在于“仰则观象于天”,其所法之象“莫大乎天地”,“悬象著明蓂大乎日月”。可见,《周易》非常重视观察天象,重视观察日月运行 、寒暑爻替而引起的自然界各种有规律的变化,并把这种规律性变化归结为阴阳的对立与和谐。
“阴阳”是《周易》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观念,正如《庄子》所说,“《易》以道阴阳”。但阴阳观念的产生,显然与“仰则观象于天”有密切关系。《说文》日:“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就是说天文上的日月,是最大、最显明的阴阳,如果没有日月的爻替变化和季节的寒暑相推,就不可能有《周易》的阴阳之学。阴阳的抽象和概括,应是受到当时天文知识,特别是对日、月的认识而萌发的,应是“观象”的结果。
因此,《周易》的产生与发展,与上古天文学的进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周易》中的宇宙观、本体论、整体观和循环观,对秦汉以后天文历法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周易》与上古历法
《周易》卦爻辞中三次提到“月几望”。根据西周铜器铭文所显示的月相名称“初吉”生霸”既望”“死霸”等,可知“月儿望”即“既望”。它所表示的是满月时的前后几天,是西周时天文学中的月相概念。
《周易》许多地方谈到“中”“贞”“正”的概念,有人归结为“尚中说”。刘大钧先生在研究了这些有“中”的卦爻醉后,发现它们都是吉卦、吉爻。而且,有的(如“日中”“正中”“中正”等)“仍末失去最初作为天文术语的含义”,“最初的、中’与‘正’,恐为古人进行天文观察的专门术语”。(《周易概论•关于<周易大传>》)
刘先生的推测是有道理的。古代常以观测中星米定季节,《尚书•光典》中就有以“四仲中星”定季节的记载;《礼记•夏小正》中更有观察昏中星以辦别月份的叙述。如: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还有关于星象初昏而“正”(正方向)的记载:四月“初昏,南门正”;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十月“织女正北乡则旦”。显然,“中”与“正”是当时天文观测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掌握了星象的中与正,就能学握季节、月份的变化,从而正确指导农时,获得较好收成。因此,能正确掌握中与正,就能吉祥如意。难怪带中、正的卦爻判辞都为吉。
二、《周易》与太阳历
现在人们都知道一年分为四季,但在上古时代则不然。甲骨文中分一年为春、秋两季,《管子》一书中有分为五季的太阳历,《黄帝内经》中有把一年分为六季的说法。西南少数民族彝族不久前还实行着“十月”太阳历。这说明,古代的历法是在长期不断地在改进中进步的,并非一蹴而就。《周易》中所保存的一年分六季的“六龙季”,正是这种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龙季”记载于乾卦六爻的爻醉中,亡是以“龙”的不同形态来表示季节的:
初九:“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文言》下略)
九二:“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九三:“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九四:“或跃在渊”。“乾道乃革’九五:“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九六:“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乍一看,这段记载与历法季节无关,但古人不这样认为。
如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中便对“潜龙勿用”论证说:“后汉鲁恭引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日,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熙嘘万物,养其根叶,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其中“阳气潜藏”“地冻水冰”闭而成冬”,皆是寒冷季节的物候。